發(fā)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最好不要超過6%,用擴大一般貿易的進口減少加工貿易順差的做法不可取。
人民幣升值不應過快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人民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您如何判斷2011年匯率形勢?
張燕生:我認為人民幣升值幅度最好不要超過6%,升值節(jié)奏應該控制,不要升得太快。
這一觀點基于幾個背景:第一,輸入型通脹很厲害,資源價格上升很快,成本驅動因素大大擠壓了人民幣升值的空間。糧價、油價和資源產品價格都很高,對國內產生了很強通脹預期效應,人民幣再升值就是貴上加貴,企業(yè)成本壓力很大。第二,國內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huán)境成本一直在上升,由于資源價格改革和價格調整,國內成本升得很快。
輸入型通脹、國內生產成本上升,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這三者之間形成疊加效應。如果價格上升在企業(yè)可承受范圍內,企業(yè)可以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來化解壓力;但如果成本上升較快,企業(yè)沒有辦法消化,那么對出口和經濟都會產生壓力。比如2007年三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我國出口大幅下滑,反映出人民幣升值過快、國內政策調整,以及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大超出企業(yè)承受范圍。目前情況跟那時差不多,因此匯率政策調整更需統(tǒng)籌兼顧,助經濟實現軟著陸。
通脹或比去年嚴重
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通脹形勢會不會比去年更嚴峻?
張燕生:通脹要比去年嚴重。去年通脹目標是3%,實際達到3.3%。由于去年翹尾因素,今年目標值是4%,很多學者估計將超過4%。原因很簡單,今年的經濟復蘇勢頭可能會超過去年,糧價、油價、資源價格可能繼續(xù)上升。
今年又是“十二五”開局,各地準備開門紅大干快上,整個經濟增速下不來。通脹預期效應仍然明顯,但只要政策配合好,政府能夠把通脹逐漸控制住。
中國證券報記者:有人認為加息、調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空間已經變窄,您認為控制通脹的“組合拳”還能從哪些方面著手?
張燕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通脹。貨幣政策在控制通脹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是全部,還需要財政、貿易包括招商引資等宏觀政策協(xié)同配合。還有國際、國內兩個因素應協(xié)調好。
擴大進口須謹慎
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們了解到,今年的“用工荒”提前出現,這會不會導致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升?
張燕生:各類工資上調要區(qū)分開來。通脹中最脆弱的是農民工和低收入群體,要能保證他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就意味著在通脹情況下,他們的名義工資要增加。但對高收入階層的調薪要適度凍結。
中國證券報記者:農民工收入上調會不會對出口,尤其是加工貿易產生沖擊?
張燕生:不會。加工貿易企業(yè)可以分為歐美跨國公司、日韓跨國公司和臺港澳企業(yè)。前兩類企業(yè)的產品價值鏈是全球分布,在我國最多占20%,但利潤空間非常大,適度提高農民工工資對他們的利潤影響很小。另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加工順差的主體,容忍農民工工資上升空間非常大。
工資上調對臺港澳中小企業(yè)影響比較大,但我們調研發(fā)現,工資上調對這些企業(yè)的倒逼機制比較明顯,企業(yè)不斷提高產品檔次、更新設備、改善技術,可以緩解成本壓力。
去年進出口增速偏快,今年可能有所下降的,但效應會改善,包括議價能力、管理、創(chuàng)新提升等。出口總趨勢向好不必擔心。
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要積極擴大進口實現貿易平衡,您如何看待擴大進口的影響?
張燕生:進口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視。供給作用的發(fā)揮和技術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進口。但如果進口僅僅是為了減少順差,這種做法我不贊同。
去年我們的一般貿易逆差是472.5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3300億美元。要減少順差需要一般貿易進口過多,這對國內的產業(yè)和就業(yè)會形成沖擊。我國加工貿易順差是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全球化的結果,用擴大一般貿易的進口減少加工貿易的順差,從邏輯上缺乏合理性。(記者 盧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