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wèi)式”公關 讓摩根大通食苦果

2012-05-22 09: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世界上沒有完人,更沒有完美的公司。在金融危機中僥幸受損不太嚴重的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近來則栽在了一位“流氓交易員”手中———據估損失額至少在20億美元。摩根大通栽跟頭自有其制度漏洞,但讓筆者更感興趣的,則是其弄巧成拙的“自衛(wèi)式”公關,反而更讓其陷入千夫所指的困境。

  這起金融對賭損失事件,肇事者是摩根大通倫敦辦公室一名綽號為“倫敦鯨魚”的交易員。美國彭博社在4月份的一則報道中率先披露:這名交易員大肆建立了與公司財務狀況掛鉤的信用違約掉期(CDS),其頭寸之巨大,足以撬動10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

  摩根大通過于大膽的操作,在一度收獲巨額利潤之后,更陷入高度的風險中。隨著信息的披露,一些對沖基金開始集結,與身在明處的摩根大通對賭。而市場走向又恰恰與摩根大通的判斷相左。由此,摩根大通面臨對沖基金的集體“屠戮”。

  但對于外界的傳言,摩根大通最初的態(tài)度是斷然否認。在4月13日該公司一次電話會議上,被稱為“華爾街之王”的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輕描淡寫地表示,外界的懷疑不過是“茶杯里的風暴”。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道格·布勞恩斯坦則表示,倫敦交易員的頭寸著眼于“長期”,是“為嚴重信貸壓力做準備”,公司對這些頭寸“很放心”。

  在公關危機中,一般認為真誠溝通、誠實以對,是擺脫危機的最關鍵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但誠實,有時就意味著問題的大白于天下。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更常見的則是斷然否認。媒體報道A公司有問題,A公司立馬否認,甚至有的更轉守為攻,指責外界在造謠,公司將采取法律手段,云云。

  確實,有不少外界的猜疑,在類似的危機公關下不了了之。但在“倫敦鯨魚”問題上,讓“華爾街之王”頗為郁悶的是,“茶杯里的風暴”最終形成了真的風暴;他此前的淡化以對,被證實為是回避真相的扯謊。

  5月10日,在公司緊急電話會議上,戴蒙被迫承認,“倫敦鯨魚”的對賭導致公司損失20億美元。在隨后接受媒體訪談時,他也坦承:四個星期前公司高管否認問題的言論“統統是錯誤的”。對于錯誤的原因,戴蒙將之歸結于“太過自衛(wèi)式的”反應,因此“人們總是一開始就為所有事情進行辯護”。

  由此可見,摩根大通的“自衛(wèi)式”公關,最終不僅沒有幫助公司擺脫危機,反而讓其陷入更大的風波之中。而從動機看,“自衛(wèi)性”公關,又大致分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知道存在問題但卻斷然否認,其出發(fā)點自然是遮蓋真相,因為一旦說出事實,公司往往會陷入更大危機;另一種是不明了真相,但迫于形勢矢口否認,其出發(fā)點是如果不積極辯護,只會讓外界懷疑問題真存在,導致危機擴大。

  按照摩根大通的解釋,戴蒙的扯謊,可能屬于兩種“自衛(wèi)性”反應中的第二種,因為據說直到4月13日電話會議后,戴蒙才了解到損失的規(guī)模。隨著問題變得無法掩蓋,他最終選擇了面對現實,承認摩根大通“犯下了可怕、驚人的錯誤,我們不會為它找任何借口”。但損失已經鑄就,信譽赤字已無法挽回。

  其實,這種盲目的危機公關,并不僅僅局限在華爾街一地,局限在美國一國。但摩根大通的弄巧成拙,更鮮明地顯現了華爾街的傲慢與顢頇。至少在下次,當華爾街否認問題時,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難免會繼續(xù)疑慮,它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對其他企業(yè)來說,則必須掂量“自衛(wèi)式”公關的后坐力,如果“自衛(wèi)”得很勉強、很沒有把握,那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自己的信心滿滿,淪落為別人的笑料。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tài)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