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凈山名院成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

時間:2011-07-07 10:00   來源:福建日報

  近日,又有臺南縣的17名游客特地到東山島銅缽村“凈山名院”,朝圣“玉二媽”。自凈山名院被確認為臺灣所有“玉二媽”宮廟的祖廟后,2007年8月,銅砵村凈山名院“玉二媽信仰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4年多來,凈山名院已接待臺胞1.2萬多人次。

  據(jù)記載:銅砵村媽祖婆山(也叫凈山),山下有座“凈山名院”,始建于明朝萬歷十七年間(1589),崇禎年間重修。清嘉慶戊午年間寇亂遭毀,丁丑年擴建重修。民國年間和文革時期再次遭毀,1985年由臺胞、新加坡華僑捐資重建,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廟宇面對臺灣海峽。其院碧瓦飛檐,精致雅觀,保留著明朝院廟的建筑風格。院外有多處勝景,與廟門前的馬鑾灣景區(qū)交相輝映。

  “凈山名院”俗稱“媽祖廟”,但這里奉祀的卻是“柔懿夫人”陳懷玉,與其他寺廟不同的是同時奉祀“大媽”、“二媽”兩尊神像。兩尊神像見證了血濃于水的閩臺神緣。史載,入閩開漳圣王陳元光次女陳懷玉,聰慧賢淑,文武雙全,心懷報國大志,豆蔻年華即隨父親走上開發(fā)閩南、平定獠寇擾亂的戎馬生涯,17歲時在漳浦縣的一次戰(zhàn)事中不幸以身殉國。貞觀十七年,武則天為表彰她安民定邦的功績德勛,敕封她為“柔懿夫人”。

  據(jù)史料記載,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曾在銅缽村前的馬鑾灣造船、訓練水師,并于當年農(nóng)歷三月廿二日,舉兵進軍臺灣,其中一路水師從東山島出征,銅缽村40多名子弟把凈山名院“媽祖”神像奉請上船隨軍征臺,一路順風順水。但途經(jīng)澎湖島時,遭遇荷蘭軍隊炮擊阻截,幸得“媽祖”顯身助戰(zhàn),鄭成功大軍直搗臺灣,而銅缽村子弟無一傷亡。

  “媽祖”神像隨軍征臺后,凈山名院一時成了無神之廟。銅缽村人又重塑另一尊“媽祖”金身安位祭祀。臺灣收復后,銅缽村部分子弟兵恭奉“媽祖”神像返鄉(xiāng)。結果,廟里就有了兩尊“媽祖”神像,征臺返鄉(xiāng)的“媽祖”神像被稱為“大媽”,重塑的“媽祖”神像被稱為“二媽”。至今,“凈山名院”保留下兩尊“媽祖”神像和贊頌陳懷玉功德的額匾、楹聯(lián)。大殿額匾、殿中橫匾上書金字“淑女元勛”、“懿德懷柔”;大殿門聯(lián):“柔質秉軍機而稱烈女,懿躬參將略以佐嚴親”;殿前石刻柱聯(lián):“德布潁川懷壯志,神恒寰宇玉堅貞”等。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銅缽村部分去臺子弟定居臺南山上鄉(xiāng)等地。其“凈山名院”香火也就首播臺南山上村,故山上村“天后宮”是臺灣所有“玉二媽廟”的總廟!坝穸䦆尅毕慊鹩纱嗽谂_灣、澎湖等地廣為傳播,迄今340多年,F(xiàn)在嘉義、臺南、臺北、臺中、基隆等地都有“玉二媽廟”,信眾遍布臺灣已達數(shù)百萬人。為了實現(xiàn)了謁本追源的愿望,臺灣國際獅子會臺北地區(qū)負責人陳秀卿、嘉義市天后宮董事長蕭鎮(zhèn)煌等眾多臺胞,經(jīng)過13年的調查考證,終于在2006年確認東山凈山名院是臺灣所有“玉二媽廟”的祖廟。

  2006年10月24日,以臺南“山上天后宮”為首的臺灣“玉二媽廟”尋根謁祖團一行21人,首次來到銅缽村凈山名院,舉行了認祖祭祖儀式。2009年2月16日,由臺灣嘉義市天后宮牽頭組織的全島26家“玉二媽”宮廟的650名臺胞信眾組成的進香團,首次乘船直航大陸,用7頂神轎恭奉92尊神像回“娘家”,在凈山名院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誦經(jīng)祈福、文化踩街等活動。之后,海峽兩岸間的謁祖參訪交流活動持續(xù)不斷。

  ●專家點評

  東山縣博物館研究員陳立群:東山凈山名院有著閩臺民俗文化的鮮明特色,對于研究閩臺同根共祖的地緣、文緣,以及兩岸的民俗信仰有著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同時,通過開展兩岸民俗信仰交流和聯(lián)誼活動,對于增進兩岸同胞的感情和民族認同起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