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與臺北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交流協(xié)議。(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wǎng)1月20日鄭州訊 1月19日上午,由中華文物交流協(xié)會指導、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博物院與臺北歷史博物館及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共同承辦的“會古通今——兩岸唐三彩暨低溫釉陶學術研討會及兩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舉行。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李京文、中華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河南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省臺辦副主任尚潤澤、河南省博物院院長田凱,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臺灣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廖桂英女士,以及兩岸文博機構和高校的40余位古陶瓷及低溫釉陶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劉曙光、陳愛蘭、張譽騰、田凱等兩岸文物界有關領導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這次展覽通過發(fā)現(xiàn)唐三彩以及其窯址、人文情懷、異域風情、工藝風華等五個部分,展示了唐代洛陽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和宗教文化。臺北歷史博物館提供了10件文物來豫參展,其中有5件是于1949年運臺原河南博物院的舊藏。
唐三彩作為中華珍貴文物的代表之一,距今已經(jīng)1300多年的歷史,是唐代藝術的精華,不僅是當時盛行的王公貴族的隨葬品,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市場負有盛名,是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的物品。本次參展作品為研究唐三彩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研究交流機會!皟砂短迫属叩蜏赜蕴諏W術研討會”為期2天,主要從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史、工藝發(fā)展、社會研究等多維角度,對唐三彩與交趾陶進行學術交流研討。
這些文物的回家可謂“破冰之旅”、“開創(chuàng)之展”,展覽及研討會開創(chuàng)了收藏于臺灣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歷史文物首次來大陸公開展示的歷史先河,標志著兩岸文物交流展示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并為兩岸文物界的進一步良性互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11月,河南博物院及河南省內的多家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各自挑選60件唐三彩文物精品,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了“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以紀念臺北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
河南博物院與臺北歷史博物館有著深厚而密切的歷史淵源。河南博物院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在馮玉祥主導下,始建于1927年(民國十六年),舊址位于開封市龍亭區(qū)三勝街31號。館址幾經(jīng)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于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成立于1955年的臺北歷史博物館主要是接收原河南博物館的文物和日本戰(zhàn)后所歸還的文物而建立的以中國歷史文物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兩岸姊妹博物館館藏文物方面,經(jīng)過了抗戰(zhàn)和國共內戰(zhàn)后,在文物工作者的艱辛努力保護下,有5678件歷史文物保存下來,其中有5119件運抵臺灣并保存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其余的559件留存大陸。1998年,在新建的河南博物院開放之際,兩館間開始建立了相互的聯(lián)系,此后交往不斷:2001年10月雙方共同出版了《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一書;2003年5月,在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瑰寶重現(xiàn)——輝縣甲乙二墓學術研究特展”。在此后的十幾年里,兩館在豫臺兩地先后舉辦了“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化展”、“三千大千世界——張大千書畫作品展”、“海峽兩岸——中原兩周列國考古與文化研討會”、“墨韻風華——近現(xiàn)代水墨書畫大師作品展”、“古韻新風——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特展”以及客家文化展。兩博物館的交流合作走在了兩岸文物交流的前列,更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典范。
“盛世風華——兩岸唐三彩交流展”從2016年1月19日至3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中國臺灣網(wǎng)、河南省臺辦聯(lián)合報道)
兩岸唐三彩暨低溫釉陶學術研討會及兩岸唐三彩交流展開幕式。(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