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人河南取經(jīng)
7月25日,來自臺灣豫劇團的林麗秋和張育茂在河南豫劇院二團的排練廳內(nèi)接過大紅色的結(jié)業(yè)證書,深深地向老師們鞠了一躬。
“要走了,特別不舍。”林麗秋已是第四次來河南學習,她對豫劇的誕生地萬般留戀。
此次培訓活動緣于2008年實施的“兩岸互派戲劇人才培訓計劃”。8年來,豫、臺兩地的豫劇人才攜起手來,共同進步。作為林麗秋的老師,國家一級作曲方可杰說:“他們就像兩粒種子,汲取了豫劇充足的養(yǎng)分,回到臺灣為豫劇的發(fā)展強身健體!
一個月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兩位臺灣豫劇人收獲頗豐。林麗秋此前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豫劇的板式、配器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但一直沒有獨立創(chuàng)作唱腔。這次來學習最大的收獲就是獨立創(chuàng)作了豫劇《天問》的唱腔。她說:“我回去后如果能帶起一支獨立創(chuàng)作豫劇唱腔的隊伍,不僅是我人生的成功,對臺灣豫劇團的發(fā)展來說也至關重要!
23歲的張育茂對這一個月的生活、學習更是感慨良多。由于從小學京劇,從未接觸過豫劇的張育茂進入臺灣豫劇團后一直演武生,幾乎不開口演唱。來到河南,從學習河南話開始,到如今能夠演唱三段難度極高的包拯唱段,張育茂吃了不少苦。他說:“很感謝河南豫劇院對我的關心和照顧。學習期間,我還參觀了河南很多名勝古跡,感受到厚重的中原文化。我想,我還會再來的!
為了擔負起傳道授業(yè)的責任,擔任教學工作的陳安富、方可杰、耿玉卿、張廷營等老師與河南豫劇院青年團樂隊一起加班加點,在悶熱的排練廳內(nèi),陪著兩位臺灣豫劇人度過了難忘的30天。陳安富說:“兩位臺灣豫劇人從不會說河南話到能夠作曲、唱戲,付出了比我們河南戲曲演員更多的心血,他們刻苦、拼命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傳播豫劇藝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已經(jīng)學有所成,回去后經(jīng)過努力會有大的發(fā)展!
“兩岸戲劇藝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岸戲曲人才交流培訓活動還會進行下去,讓豫劇藝術花開兩岸!笔∥幕瘡d副廳長康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