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從課本照進現(xiàn)實” 大陸行漸受臺灣學子青睞
兩岸學子在華清宮合影
中國臺灣網(wǎng)8月14日北京消息 8月1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臺灣“十大杰出青年基金會”共同組織,以“歷史為根、文化為魂”為主旨的“臺灣青年學生交流團”西安參訪活動開啟了第二天的行程,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聞名天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驪山之北皇帝陵秦俑“從課本照進現(xiàn)實”
13日早晨,12名臺灣在校大學生和6名來自北京的大學生志愿者乘車來到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之北,秦始皇帝陵的所在。微微細雨中,驪山秀美的景色讓人為之精神一震,聽說群山之中有一座埋藏著未曾開挖的秦始皇陵墓,同學們紛紛舉起相機拍照留念。
大家首先來到兵馬俑一號坑,氣勢恢宏、千人千面的兵馬俑一個個栩栩如生,令兩岸學子視覺上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來自臺灣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三年級的林笑風同學表示,自己以前對兵馬俑的了解都來自歷史課本,現(xiàn)在看到真實的千軍萬馬整整齊齊地展現(xiàn)眼前,很是壯觀。一路相機閃不停,林笑風說,這些珍貴的先人遺跡和歷史資料得來不易,他會好好把這些影像保存下來,讓他的朋友知道,讓更多人了解中華的古文化。
來自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三年級的陳威宏同學也頗有感觸,他說,自己以前對歷史文明的了解、感受主要來自課本、電視,現(xiàn)在是親眼看到。他說自己以前并不知道兵馬俑挖出來時是殘破不全的,通過導游講解和現(xiàn)場參觀,才知道兵馬俑是經(jīng)由專家和工作人員一塊塊還原拼接,才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這使他對文物的了解更整體也更融會貫通了。
華清池邊搞怪臺灣學生吃褲帶面學陜西話
結(jié)束了兵馬俑的行程,同學們從秦朝“穿越”到唐代,來到了李隆基和楊貴妃愛情的見證地:華清池。“春寒賜予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九月九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作《長恨歌》,以慨嘆楊貴妃的千古愛情。大家在華清池一邊感受歷史余韻,一邊也不忘發(fā)揮年輕人的搞怪本色,兩位臺灣同學就在一幕長恨歌的舞臺劇海報前,模仿起了劇中演員楊貴妃和李隆基的pose,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中午,饑腸轆轆的兩岸學子還一起品嘗了俗稱陜西八大怪之一“面條像褲帶”的褲帶面,大家邊學著陜西話 “biang-biang面”的發(fā)音,邊吃著寬寬的面條,聽著導游講解陜西當?shù)丶奕⒘曀着c褲帶面的聯(lián)系,一頓飯吃得有滋有味。
下午,同學們來到西安半坡博物館,參訪著名的仰韶文化遺跡。隨后,大家又輾轉(zhuǎn)來到大雁塔廣場漫步,西安市民現(xiàn)代休閑生活趣味和玄奘對佛教的虔誠信仰在此交匯,大家品味著西安這座摩登古都特有的韻味。
文化歷史同根同源 “大陸行”漸受臺灣學子青睞
結(jié)束了一天的行程,許多同學們表示收獲頗豐。陳威宏同學說,他感覺此次行程設計豐富而用心,在旅游路線上選擇了一些不常去的地方,使得活動既有交流意義也有教育意義。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昨天參觀碑林博物館時,看到古代科舉考試時樹立的一方官方版石刻《論語》,上面刻著“三人行,必得我?guī)熝伞,而他平時聽到的都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對于這份意外收獲,他感到很驚奇。
陳威宏同學說,大陸和臺灣的文化其實關系相當密切,更多的交流能增進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兩岸未來關系的發(fā)展。過去兩岸因為政治關系缺乏溝通了解,而缺乏了解造成的誤解反而會更多。此次交流活動的主體都是青年學生,是未來兩岸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因此開展這樣的活動,對未來兩岸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據(jù)記者了解,很多臺灣同學表示自己是經(jīng)由同學推薦參加此次活動,林笑風說,自己也是聽到同學的推薦才決定來的,希望可以借此行認識高中歷史課本上學習的古文化,讓人生的記憶更豐滿一點。來自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洪佩瑄說,因為表哥參加過類似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向她推薦說來這里可以跟大陸同學有更多的交流,她才萌發(fā)西安之行的念頭。(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黃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