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的新書《臺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在臺北市鄉(xiāng)土教育中心舉行發(fā)表會。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中新網(wǎng)3月13日電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補破網(wǎng)》《杯底不可飼金魚》,不少民眾對這些臺灣民謠耳熟能詳,其實歌詞背后都蘊含時代故事,臺灣歌謠史專家莊永明整理30多年來的研究,昨天發(fā)表新書《臺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為歌謠留下批注。
莊永明說,歌謠歌詞常帶有寓意,但民眾聽歌時可能不會注意,例如廣為人知的民謠《補破網(wǎng)》,創(chuàng)作于1949年臺灣光復后,那時人心茫然,作詞者李臨秋以閩南語“網(wǎng)”的諧音,暗喻“望”及“夢”。
莊永明成長于人文薈萃的大稻埕,對古跡、風土人情等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致力搜集臺灣歌謠史料,曾出版過50余本臺灣文化史相關(guān)著作,被喻為“臺灣文史權(quán)威”、“臺灣庶民史專家”,目前擔任北市文獻會委員。
新書收入收錄近兩百首歌詞,及作曲家手稿和書信等資料,敘述30年代至光復后,臺灣流行歌曲的發(fā)展和時代背景,包含《望春風》《雨夜花》等名曲,及逐漸被世人遺忘的《勸世歌》《搖囝仔歌》等。
莊永明主張,“一首歌除了聽、唱,還必得讀”藉由大家傳唱、合唱,都顯出意義和價值,為了“走出流行,進入歷史”,決定研究長期被忽視的歌謠領(lǐng)域。
昨天(12日)是莊永明70歲生日,在新書發(fā)表上,臺北市文化局準備蛋糕為他慶生,現(xiàn)場也播放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桃花泣血記》,這首歌由詹天馬和王云峰譜詞譜曲,創(chuàng)作至今年滿80周年,今年83歲的詹天馬女兒李詹慧玉,也在場唱這首歌紀念。
臺北市文化局表示,歌詞中寫到“文明社會新時代,自由戀愛才應(yīng)該;階級束縛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提倡改革舊禮教,此觀念在當時相當進步,紅遍全臺灣后錄制唱片發(fā)行,在臺灣歌謠流行史上具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郭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