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

進口氣墊粉底背后,居然有個“中國故事”|我看進博會

來源:上觀新聞

2018年11月04日 14:39:00A

  雪花秀、蘭芝、夢妝、悅詩風吟、伊蒂之屋……這些中國消費者所熟知的化妝品品牌背后,是總部位于韓國、已經進入中國26年的愛茉莉太平洋集團。這一次,愛茉莉太平洋也將參加進博會,目標是通過進博會與世界分享“亞洲之美”。

  “中國是愛茉莉太平洋最大的海外銷售市場,也是我們最為重視的市場之一。”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中國區(qū)總裁高祥欽說,中國市場給愛茉莉太平洋發(fā)展帶來了很多啟發(fā),他們不愿意錯過進博會提供的機會。尤其在化妝品領域,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國,中國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激勵企業(yè)開發(fā)出更多有價值的產品,展示“亞洲之美”,從而服務更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消費者。

  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中國區(qū)總裁高祥欽

  他舉例說,愛茉莉太平洋旗下的雪花秀、蘭芝、夢妝、悅詩風吟、呂等主要品牌均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開發(fā)了護膚、彩妝、護發(fā)等系列產品。以雪花秀品牌為例,雪花秀針對中國消費者對使用方法、功效、質地的需求,推出了凝脂玉面膜、滋盈生人參煥顏修護霜兩款產品。除了迎合消費者對于產品抗衰老的訴求,也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產品質地更輕盈的需求。

  還有愛茉莉太平洋在全球市場都頗受歡迎的氣墊類產品能夠不斷革新,也得益于中國消費者的反饋。高祥欽說,愛茉莉太平洋是氣墊化妝品的創(chuàng)造者,氣墊化妝品的研發(fā)初衷是想讓女性擁有更便攜的防曬和補妝產品。研發(fā)人員進行了很多次嘗試,最終從停車券上的印章找到靈感,將印章的印油不會溢出且印得很均勻的原理應用到產品上,從而拉開了氣墊產品的序幕。不過,自氣墊產品問世,企業(yè)已經對其進行了15次更新?lián)Q代,其中中國消費者的反饋意見成為產品更新時重要的參考內容。比如,研發(fā)人員對中國市場的氣候差異及由此帶來的不同使用體驗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深入了解了消費者對顏色、膚感、妝效和遮瑕等功能的需求,從而豐富了氣墊產品的陣容。如今在市場上,不僅有專門為中國消費者開發(fā)的色號,還受中國消費者啟發(fā),推出了具備不同功效的單品。

  愛茉莉太平洋還發(fā)現(xiàn),中國市場為企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爸袊M者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對于美的訴求也不僅僅停留在基礎的護膚,而是越來越細分化和多元化!备呦闅J說,中國化妝品市場消費的新趨勢推動企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

  一方面,消費升級帶動各檔位品牌的高端化!爸袊瘖y品市場正在經歷全方位的消費升級。這種升級的現(xiàn)象不僅僅覆蓋高端產品線、也將帶動中端和大眾產品線的升級!彼f,基于此,不同檔次的品牌都能在中國市場找到一方天地。

  另一方面,中國零售業(yè)的變化推動企業(yè)提供新服務!爸袊瘖y品市場正在經歷線上線下的渠道整合,而且線上線下也在逐漸形成差異化定位。其中,線下門店正轉型成為消費者體驗產品的場所,我們利用線下門店提供更多的增值體驗服務,包括彩妝課堂、美容SPA體驗、肌膚測試等!

  此外,很多新的營銷方式也在中國誕生,跨界合作就是其中之一。高祥欽分析說,“千禧一代”已經成為化妝品消費的主力,為了貼近這些消費者,如今很多品牌都會進行IP跨界合作,推出聯(lián)名款護膚品或彩妝品,引起了不錯的反響。

  如果說日常經營已經讓愛茉莉太平洋受益良多,那么此次參與進博會則讓愛茉莉太平洋獲得集中展示自身形象、把握中國機會的平臺!斑M博會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中國是一個化妝品消費大國,進博會的召開可以有利于化妝品行業(yè)的交流,并有利于我們企業(yè)把握中國市場發(fā)展的新機遇,幫助我們更好地洞察本土需求,引入更多適合中國市場的新品牌和產品!备呦闅J說,“以顧客為中心”一直是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我們期待借助進博會的契機,更好地聆聽顧客和市場的聲音,并在未來持續(xù)引入更多適合中國市場的品牌和創(chuàng)新產品,給消費者帶來更細分化和多元化的產品選擇。”

  他透露說,愛茉莉太平洋為進博會準備了不少首次亮相的產品或服務。比如,他們在現(xiàn)場特別開辟一個體驗展示區(qū),展示面向未來的定制化數字護膚和彩妝解決方案,包括采用物聯(lián)網技術的肌膚檢測服務、3D面膜打印技術、Beauty Mirror(美人鏡)智能技術以及為參觀者定制雙色唇膏等。

  雖然進博會會期只有6天,但愛茉莉太平洋早已為在中國長遠發(fā)展進行了布局。早在2014年,他們在上海開建“愛茉莉上海美麗妝園”。“這是一個集生產、研發(fā)、物流為一體的綜合基地。”高祥欽說,目前二期工程已經基本建成,能夠有效擴展生產能力,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責任編輯:楊旋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