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臺的《佛山市城市容貌標準》規(guī)定:“廣場、車站、港口、碼頭、人行天橋、體育場館、劇場等公共場所無人員乞討、露宿”等。新規(guī)出臺后,以往乞丐較為集中的旅游景點、天橋等公共場合,白天已難見乞丐的身影,晚上才有少數(shù)乞丐“頂風”現(xiàn)身。(8月29日《齊魯晚報》)
雖然城市中確實有一些“假乞丐”,但畢竟是少數(shù),若還能有一條正常的路可走,誰愿去做乞討者呢?是的,城市的面子很重要,有時在廣場、車站、人行天橋、公園等處,看見向過路人伸來的臟兮兮的行乞之手時,確實有礙觀瞻,甚至還會影響到人們的心情。但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是否該區(qū)別和善待行乞者,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呢?是否該既治表又治里呢?試想,對付弱勢群體用如此狠招,讓城市頓失基本的同情心與慈善之懷,其實比行乞者伸過來的手更不體面。難怪有網(wǎng)友發(fā)帖說:“我們還是趁早離開佛山吧,這樣下去是不是以后穿便宜衣服也要被禁止入城了,到最后恐怕只是除官員和富人外,其他人禁止入城?”
網(wǎng)友這種譏諷的話是不中聽,但要想耳凈,就需自己心凈,F(xiàn)在很多城市都打出了諸如“開放、包容”等城市口號,但實際上做的往往并非如此。按照佛山市的新規(guī)定,或許我們再也看不見乞討者了,但在表面看起來很干凈的城市背后,城市的人文之心恐怕并不“干凈”。
城市化作為現(xiàn)代化的重要維度,可謂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不過,我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僅需要物質(zhì)的豐裕,表面的潔凈,空氣的清新,還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對城市底層弱者的憐恤與關(guān)懷之心。給包括行乞人員在內(nèi)的城市弱者一個生存空間,也是城市的良心所在。無他,因為我們和行乞者一樣,都是生活在同一片陽光之下的公民,只是物質(zhì)狀況暫時存在一定差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