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鼓樓區(qū)小學五年級語文期末考試卷上一道以“莫言照片”為素材的拓展題成為網(wǎng)絡關注焦點。原來,網(wǎng)上貼出的考生答案令不少網(wǎng)友意外,比如“他是趙本山”、“他是周立波”、“他是人”。(1月24日揚子晚報)
孩子是視角總是充滿童趣。看了上面的新聞,很多人都會啞然失笑。不過,小學生不知道莫言,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因為五年級課本中就有一篇題為《諾貝爾》的課文,正好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相信大多數(shù)老師都應該向小學生灌輸這方面的知識。遺憾的是,即使這樣,一些小學生還是不知道。
我們知道,在莫言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他沒有一篇文學作品入選小學課本。所以,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他的了解,更多是“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后”的事。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以小學生的視角看來,他們不可能過多主動去關注莫言的作品。只是覺得他了不起,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罷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學生對于娛樂人物周立波、趙本山卻印象深刻,有的小學生甚至這樣寫道:“他是趙本山,我想對他說我對您的技藝是十分驚嘆,可是我覺得您在蛇年春晚排練退出讓我十分惋惜!薄9P者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無需對小學生拿起道德的大棒教訓一番。應該說,這和我們的社會風氣有關。比如,現(xiàn)在的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往往是一些娛樂性的綜藝節(jié)目、相親節(jié)目。就連春晚這樣的綜藝晚會,娛樂性很強的語言類節(jié)目還是占了很大的份量。雖然有一些成人類的娛樂節(jié)目小學生不適合看,但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這樣一來,周立波、趙本山這些娛樂明星在小學生的頭腦中自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一項調(diào)查,一些小學生竟然不知道雷鋒,但是卻知道成龍、周杰倫。這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實,要求小學生每個人都知道莫言,筆者倒覺得是一種苛求,意義不大。在莫言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我們大人不妨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人知道莫言呢?或者即使知道莫言,又讀了他哪些作品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喜歡的一些東西,我們確實一時半會兒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積極引導。所以,筆者認為,對于小學生不知道莫言,無需過度解讀。對于文學大師的宣傳,我們還是要積極營造一種文化氛圍,讓更多的人喜歡讀書,喜愛思考。這,或許才是更重要的,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