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牽涉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保障制度,如何推進其改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很多人過度關注改革成本,忽視了改革收益,而且許多改革成本的計算并不恰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都陽認為,如果把改革措施做到位,通過促進勞動力的進一步流動,可以帶來效率改善和生產力提升,每年大概能帶來相當于1萬億元~2萬億元的收益。(《新京報》10月14日)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當然會有好處,只不過以前講得比較籠統(tǒng),很少用直觀的數據表示出來。而現在,都陽研究員通過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認為“戶籍改革到位每年可獲超萬億元收益”。這對于增進戶籍改革共識,是有裨益的。
好處顯而易見,當然可以提及,但過分強調甚至只強調好處,很容易讓人造成一個印象,即認為戶籍改革只是因為有好處才去推進。而且,“好處有大小,顯現有先后”,即便那些信奉“好處說”的,也可能因為看不上、等不及好處,從而失去應有的熱情,最終影響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
大多數決策者,由于所處的位置,能夠“站得高看得遠”;由于掌握到一般人所不能掌握的信息,能夠“涉水深識水情”。對于戶籍制度改革的迫切和好處,很多決策者都知道,最起碼聽相關研究人員講過。而對于戶籍制度遲遲不能推進的壞處,比如由此導致保姆等職業(yè)緊缺等問題,同樣也有深刻認識。
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為什么戶籍改革還是這么難?從“好處說”的角度分析,一來好處多是屬于未來的,二來好處多是隱性的。譬如生態(tài)文明,誰都知道“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并不矛盾,一個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提升整體競爭力,有利于一個地區(qū)決勝未來。好處就在這里,為何難以推進?這更多是因為,一方面投入環(huán)保,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如果用在工業(yè)大項目上,會有更大更直觀的經濟回報,如果投入到城市和交通大項目上,會有更大的形象回報;另一方面,把力氣用在環(huán)保上,即便得到收益,也是未來時,到時任期已滿,都要“拍拍屁股走人”了。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政績觀的問題,指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要統(tǒng)籌兼顧顯績和潛績兩個層面的政績。對此進行道德上的呼吁,是十分必要的,但只講道德不講原則,容易催生大量偽君子。必須明確一個原則,即有些工作,有好處要去做,沒有好處也要去做;只要民生有需要,民眾有反映,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環(huán)境保護是這樣,戶籍改革也是如此。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開會議指出,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億萬農業(yè)轉移人口的一項重大措施,這強調得更多的是民生意義、公平意義,而不是經濟意義,更不是GDP的增長。
戶籍改革不是只因為有好處才去推進,過度強調好處容易庸俗化、功利化。即便對GDP的增長沒有立即產生好處,即便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因為人民有期盼、發(fā)展有需要,就必須努力去做、抓緊去做,而且做則必好。改革需要頂層設計,也要底層探索。在圍繞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保障制度方面,地方實在大有可為,期待各個城市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全力打造最有吸引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