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黃金火了,“五一”“黃金周”成了真正的黃金周——持續(xù)多日的搶金潮一直持續(xù)到“五一”小長假,主角是當(dāng)仁不讓的中國大媽。
從媒體報道可知,一位南京市民出手生猛,豪擲290萬元搶購10公斤黃金。不少金店已經(jīng)人頭攢動,有的金店大門被市民擠壞。由于店內(nèi)黃金被“掃蕩一空”,有的金店不得不“打飛的”從深圳空運70多公斤黃金過來救急。除了“清掃”內(nèi)地市場,一些人還跑到港澳,以至于香港黃金市場也出現(xiàn)了“一金難求”的場景。我的幾名同事現(xiàn)在打招呼不說“你吃過了嗎”,而是改為“你今天買黃金了嗎?”
搶金的背后是拜“金”。并不奇怪,從古代開始,黃金在帝王眼中就是財富和權(quán)力的象征,也是普通大眾的熱愛,或者佩戴,或者收藏著保值,更有一種傳于子孫的樸素情懷。而最近的搶購熱,直接原因是因為黃金降價了——金價連續(xù)上漲十多年,如今價格跌了,不少人看來這是一次不容放過的機會,不管是投資還是珍藏,買點黃金都不是壞事。
除此之外,還折射出一些問題,比如投資渠道過窄。股市低迷,投進(jìn)去有時連水響都聽不到;房市調(diào)控,“雙限”“雙認(rèn)”,就是有錢也沒資格買;銀行利息不高,在通貨膨脹趨勢的語境中,存錢就是眼睜睜地看它貶值;買基金吧?時不時的黑幕讓人心里打鼓,望而卻步。如今,適逢金價下跌,不出手更待何時?
中國大媽的搶金潮,反襯出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強大。人們常說要拉動內(nèi)需、刺激消費,在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最值得期待。問題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特別是一般的工薪階層、中產(chǎn)階層卻不敢消費。不敢消費的原因很多,比如手里有錢但不是太有錢,再比如由于保障不足不太敢花錢,還比如投資渠道太狹窄,不敢把錢隨便投資。從搶購黃金熱看出,老百姓不是沒有投資需求,也不是沒有消費動力,而是由于投資渠道太單一,一見黃金價格下跌就出手,與其說這是眼光敏銳,不如說這是無奈之舉。
有專家提醒,金首飾并不具備投資價值,瘋搶黃金有點盲目。個人將部分財富投資于黃金,作為資產(chǎn)配置的一部分,可行;但如果將大部分財富投資于黃金,并長期持有,是不理智的。這種提醒也許是及時的,有益的,卻是無力的。中國大媽搶金,不是誰出的主意,而是傳統(tǒng)心理的延續(xù),是投資渠道逼仄的現(xiàn)實邏輯,它背后反映的問題更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