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藥物使用的倫理之爭

時間:2014-08-12 09: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迄今,在塞拉利昂、幾內亞、尼日利亞和利比里亞等地暴發(fā)的埃博拉疫情已感染1779人,造成961人死亡。埃博拉病毒是能引起人產(chǎn)生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該病迄今為止仍沒有特效藥可治,也無防止感染的疫苗,發(fā)病原因目前尚不明了。

  然而,美國醫(yī)生肯特·布蘭特利和南!烟夭柺褂靡环N混合單克隆抗體ZMapp后產(chǎn)生了奇跡,兩人已開始康復。但是,此舉也引來爭議,有專業(yè)人員認為,對埃博拉感染者使用未經(jīng)人體臨床試驗的藥物不符合倫理,也不明智;只讓美國醫(yī)生試用ZMapp,而不讓非洲的廣大患者試用ZMapp,這也有不公正之嫌。

  為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總干事陳馮富珍說,面對一個沒有任何有效藥物和疫苗的高死亡率疾病,需要醫(yī)學倫理學家提出處理這一問題的建議,WHO提議最早在8月中旬召開倫理小組會議,探討使用試驗性藥物的規(guī)范。一個需要堅持的原則是,任何治療都不能將同情心作為依據(jù),而要以臨床試驗為依據(jù),以獲得某些藥物是否有效的更多信息。在一種疫情大面積和迅速暴發(fā)時,能不能使用未經(jīng)臨床試驗的藥物,需要從療效、法規(guī)、效益最大化和公平原則等多方面來考慮。

  就療效而言,ZMapp已通過動物試驗,證明其有效,而且對兩名美國醫(yī)生的治療也證明有其效,因此,該藥物的試驗性使用并沒有多大問題。與此同時,專業(yè)人員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可以使用ZMapp之類試驗性藥物的根據(jù)。一般所提新藥的人體試驗包括三期臨床試驗,但實際上是四期,即第一期研究對象為健康人,后三期研究對象均為適應癥患者。盡管廣義的藥物包括各種藥物和疫苗,但有研究人員認為,ZMapp是一種單克隆抗體,是特殊的藥物,用抗體進行治療只要一期臨床試驗證明有效即可,緊急情況下不需要再進行后面的安全性試驗。

  對這一觀點的證明早就有了。1891年12月10日,德國醫(yī)生埃米爾·貝林為一名陷入絕境的白喉病患兒注射了一種血清,這種血清里含有抗白喉桿菌的抗體,第二天,患兒的病情明顯好轉。由此,誕生了人類防治傳染病的重要方法——血清療法(抗體療法)。也因此,貝林獲得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2003年SARS在中國暴發(fā),疫情初期也沒有特效藥,解放軍302醫(yī)院醫(yī)生姜素椿在為患者治療時感染了SARS,他用廣州康復患者的血清給自己注射,很快痊愈并重返工作崗位。姜素椿所用的也是抗體療法。所以,在重大疫病期間尚無有效藥物的情況下,抗體療法是唯一可行的手段。

  就法律法規(guī)而言,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有一部《憐憫用法》,它允許在危急情況下使用某種未經(jīng)人體試驗的藥物(研究性用藥)。此外,F(xiàn)DA還有一個EAP臨床試驗條款,允許制藥企業(yè)為了讓患有嚴重疾病且不適合參加對照試驗的患者在特定條件下,能夠得到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研究新藥的治療而開展的一類臨床試驗。按這兩項法規(guī),ZMapp用于兩名美國醫(yī)生的試驗性治療也是符合規(guī)定的。

  剩下的問題是,為何不對其他患者使用ZMapp?其實,只對醫(yī)生使用是最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因為,ZMapp的療效和安全性并沒有得到充分驗證,醫(yī)護人員首先試驗這種藥物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行為,也是為了避免對病人造成損傷。

  況且,ZMapp的效用正如8月9日在美國眾議院非洲、全球健康、全球人權和國際組織小組委員會聽證會議上,美國疾控中心主任湯姆·弗里登所指出的一樣,“ZMapp只是媒體炒作,不屬于嚴格的科學進展。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對這種藥物的治療效果、毒性或安全性一無所知。別說兩名患者,甚至100名患者都不一定完全確定其效果。”因此,不讓患者試用ZMapp才是現(xiàn)階段最符合倫理的。

  至于WHO在未來幾周的倫理小組會議上能否得出是否可以對患者使用ZMapp的結論,不得而知,但一個比較合理的倫理是,當面臨一種有一線希望但未經(jīng)安全驗證的藥物和90%的病死率時,冒險使用這種藥物應當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