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青年加深彼此認識 接過發(fā)展兩岸的接力棒

2011年07月19日 09:2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近日由中共中央臺辦、共青團中央等17家單位共同主辦的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活動,為兩岸年輕一輩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香港大公報15日發(fā)表評論指出,這次活動為臺灣青年了解大陸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機會,有助于重塑島內年輕一代的祖國認同感,消弭“臺獨”教育對他們造成的錯誤認知。兩岸青年未來將成為各個領域的接班人,現(xiàn)在若能加深對彼此的認識,以后打起交道來也會更順暢和有默契。

  評論摘編如下:

  由中共中央臺辦、共青團中央等17家單位共同主辦的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活動,熱鬧非凡。而日前五千名兩岸青年齊聚北京參與主題聯(lián)歡,受到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接見,更掀起了此次活動的高潮。

  大陸這次舉辦大規(guī)模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為兩岸年輕一輩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而且也創(chuàng)造機會讓臺灣青年多了解大陸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前不少臺灣人,尤其是青少年,對大陸的認識只能通過書籍、刊物等間接渠道,對大陸只是一知半解,而這些年大陸發(fā)展一日千里,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獲得全面而真實的了解。

  《中國評論》雜志早前在臺北舉行了一場名為“臺灣青年如何看待兩岸關系”的座談會,邀請了5位來自島內高校的青年學子暢談他們對兩岸青年交流及兩岸關系的認識。這幾位青年學生都有一個同感,即覺得大陸同學對臺灣的認識很深,反觀臺灣同學則不是很主動去認識大陸。臺灣大學電信研究所的蔡宗論表示,以前對大陸的感覺都從課本上來,覺得大陸與地獄沒什么兩樣,吃不飽穿不暖,發(fā)展不如臺灣,但近年通過臺媒關于對陸客“豪爽購物”的報道卻發(fā)現(xiàn),大陸經濟發(fā)展之快出乎意料。

  島內正在念大學的青年學生,在過去十多年正處于中小學的學習階段,是人生觀和身份認同的重要形成時期。不過,這十多年也是李登輝、陳水扁之流的“臺獨”分子大搞“去中國化”運動的高峰時期,這不可避免影響了臺灣地區(qū)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的張鈞凱表示,李登輝為了把臺灣與大陸作區(qū)隔,于1997年推出《認識臺灣》教科書。書本直接把“我國”改成“中國”,把“我國有五千年歷史”改成“中國有五千年歷史”,而“李白是我國詩人”則變成“李白是中國詩人”,一字之差,就把李白劃歸為“外國人”了。而這類“臺獨”教材一直延續(xù)至陳水扁時期。受這些教材影響的學生,有些已經大學畢業(yè),而且為人師表,又繼續(xù)用過去受到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影響下一代。

  可見,邀請臺灣青少年登陸參加兩岸交流活動,有助于重塑島內年輕一代的祖國認同感,消弭“臺獨”教育對他們造成的錯誤認知。其實,愛好歷史的臺灣年輕人都知道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但令他們迷惑的是,這種記憶自1949年兩岸斷絕來往之后就中斷了,對此后大陸發(fā)展的情況一無所知。因此,他們也希望有機會登陸去延續(xù)“未完的記憶”。

  長江后浪推前浪,兩岸青年未來將成為各個領域的接班人,現(xiàn)在若能加深對彼此的認識,以后打起交道來也會更順暢和有默契。正如胡錦濤總書記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兩岸青年交談時所強調,推動兩岸關系未來發(fā)展,歸根到底要靠兩岸青年,希望青年一代接過發(fā)展兩岸關系的接力棒,更加踴躍地投身到兩岸交流與合作中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