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的納波拉學校
原編者按 從1933年到1945年,1.5萬余名少年被送進納粹德國的納波拉學校。他們被迫在饑餓、嚴寒和病痛下求生存,以成為納粹“撼動全球”的“超人”。
這是一些特殊的學校。教官來自納粹德國黨衛(wèi)軍,他們?nèi)狈甜B(yǎng),令人畏懼。這里的學生年齡為10歲至18歲,在就讀期間要學習包括拳擊、格斗、劍術(shù)、騎術(shù)在內(nèi)的各種技能,以及包括操作各種武器、爆破裝置在內(nèi)的軍事技術(shù)。此外,他們還被灌輸納粹版本的歷史知識,學習證明世界存在優(yōu)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的生物學。當然還有音樂課程,學生們在音樂聲中培養(yǎng)比個人情感更高尚的紀律性。
這里的培訓是苛刻和殘酷的,孩子們被迫在饑餓、嚴寒和病痛下求生存。作為回報,他們受到嘉獎,身著草綠色軍裝,還佩帶短刀,與同齡的其他學生相比,他們與眾不同。
這就是納粹德國的“納波拉”學校。這里的學生百里挑一,進入這樣的學校是少數(shù)孩子的特權(quán)?缛胄iT的人就是納粹青年團的一員,成了希特勒式的新一代,準備以民族社會主義精英的身份掌握整個世界的命運。
納粹頭目希特勒的目標是要為統(tǒng)治全世界創(chuàng)造一個新人種,他試圖將德國哲學家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描述的“超人”形象變?yōu)楝F(xiàn)實,造就一批“沒有惻隱之心、不懼痛苦、不相信來世、不被世俗觀念左右”的人。為此,希特勒下令建立專門機構(gòu)來培養(yǎng)和造就擁有高級血統(tǒng)、思想和血脈純正、生理和心理都過硬的年輕人。于是,德意志民族政治教育學校誕生了,這也就是俗稱的“納波拉”學校。
除了完整重現(xiàn)尼采的“超人”概念外,希特勒還有自己的打算。他認識到,尼采最初的理念中還包含著對自己如意算盤不利的一面:根據(jù)尼采的哲學,“超人”能夠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來判斷是非曲直,不受社會和宗教不同思維的影響。而在納粹體系中,學員的智慧應受情感的控制,如此一來學員才能無條件地接受納粹極端思想,隨后不擇手段地將這一極端思想付諸行動。也就是說,希特勒要制造的絕非真正意義上的“超人”,而是沒有能力質(zhì)疑現(xiàn)實的戰(zhàn)爭機器和宣傳機器。希特勒自己也說:“我們培養(yǎng)的是將撼動全球的第一代人。我需要的是優(yōu)異、無畏、冷酷無情的年輕人,他們必須強壯而英俊。他們將學會僅考慮德國和為德國利益而戰(zhàn)。這就是我賦予他們新生命的目的。
弗朗茨 科提拉在他11歲那年走進了位于奧地利境內(nèi)的一所納波拉學校。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那里的歷史老師說,我們不能在家中平靜地死去,而應該將生命獻給戰(zhàn)爭。校長則吼道:‘寧可去死也不能當奴隸!’”1939年,科提拉到奧地利維也納參加入學前的身體素質(zhì)檢查和文化考試。在得知被錄取后他深感自豪,因為當時的錄取比例是5比1。被錄取的學員必須具有純正和高貴的血統(tǒng),不能來自左翼分子家庭,父母不能是同性戀,生理上不允許有任何缺陷(如果有輕度近視就足以被淘汰),同時還要對國家忠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