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電影走得更遠

時間:2010-08-18 15:07   來源:人民網

  新世紀以來,我國電影產業(yè)發(fā)展迅猛。過去一部電影放映幾年、題材單一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人們越來越多地走進電影院,他們觀看《唐山大地震》,期待《山楂樹之戀》,希望新銳導演能夠帶來更多驚喜;諜戰(zhàn)片、愛情片、古裝片、災難片、戰(zhàn)爭片、傳記片層出不窮,國產影片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成為廣受歡迎的文化娛樂產品。然而,現(xiàn)在還不是沾沾自喜的時候。中國電影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還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

  近年來,隨著電影制作投入越來越大,票房期待跟著水漲船高,制作方為了商業(yè)利潤開始刻意研究和迎合時下流行的趣味,表面上宣稱站在民間立場、強調市場需求,但其實僅膚淺地停留在表面,其作品的內在是遠離日常生活、脫離真正大眾審美的。

  舉例來講,一些“國產大片”片面追求“技術上”的勝利,力圖以炫目的奇觀為人們奉上視覺與聽覺的“饕餮盛宴”。《英雄》獲得票房成功后,不少導演相繼跟風,都是以超強的明星陣容、華麗的服飾背景、帝王將相、英雄美女的故事情節(jié)來吸引觀眾眼球,風格一部比一部更浮華夸張。但是此類影片金玉其外,模式化人物、枯燥乏味的情節(jié)、匪夷所思的對白等越來越暴露了其蒼白空洞的內核。觀眾只見炫目的光影,卻找不到情感的依托,對此類“巨制”逐漸產生厭倦心理。

  另一些電影作品,則一味滿足低趣味,試圖以“三俗”取勝,嘩眾取寵。它們往往打著“喜劇”旗號,精心算計:當紅明星招攬票房;加入時下最流行的“惡搞”橋段、“無厘頭”表演;再穿插點綴些動作場面、三角戀情等。這些快餐式的喜劇片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消解了一切意義和中心,只求讓觀眾哈哈一樂。然而諷刺的是,影片上映后卻總是惡評如潮,或者引發(fā)激烈爭議。比如去年底重磅推出的某部“喜劇大片”雖票房大捷,卻少有叫好甚至惡評如潮。而某網站評選的2010上半年十大爛片中,此類“喜劇”片占了6部之多。

  由此可見,“大片”也好,“低成本”也罷,缺乏現(xiàn)實意義和人文主義關懷的浮躁作品,無法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事實上,它們也不是中國電影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應走的長遠之路。必須看到,我國電影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影片整體質量有待提高,品種和數(shù)量也沒有達到極大豐富的水平。有統(tǒng)計表明,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有2/3仍被進口大片所占據。

  在讀圖時代,一個國家若沒有獨立、成熟的民族電影,將在世界上失去自己的文化話語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國際重量級的文化商人早已對龐大的中國市場虎視眈眈。中國的電影人將在國際舞臺上與這些老牌的電影大鱷正面交鋒。在這一嚴峻的形勢下,只顧追求一時的票房勝利卻無視民族電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無異于殺雞取卵。如此這般,我們將如何應對大量涌入的進口影片沖擊,如何讓弘揚民族文化的民族電影傲立世界電影之林?

  與其視國外的競爭對手為假想敵,不如將眼光收回到自身,從自我壯大做起,首先以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身的優(yōu)質電影滿足中國電影觀眾,贏得他們的欣賞和信任,這樣的電影將是中國電影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流砥柱。中國的電影界始終不缺乏有眼光的制片人、優(yōu)秀的導演和德藝雙馨的演員,如果能夠摒棄浮躁的心態(tài),沉下心來,放眼長遠,牢牢把握電影觀眾的真實需要,才會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精品,為中國電影打下最堅實的基礎,讓民族電影走得更遠。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