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唱響中國”的36首作品正在走紅,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
那首很多人都說好的《永遠的姐姐》,是一對“80后”姐妹大琪、小琪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作曲署名大琪)。詞作家一方開始有疑問:你姐妹倆寫此題材行嗎?事實讓他踏實了。
11屆全運會主題歌《相親相愛》,作曲竟是23歲毛頭小伙丁于。當時,應約作曲者達十幾人,最后勝出的確是一個年輕的“小字輩”。
那首《心中的力量》,作曲也是一名80后。她叫李菲,2007年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yè),今年也就是二十七八歲。“50后”詞作家宋小明認為,年輕人思維新銳,他特別愿意把新詞新作交給青年曲作者譜曲。李菲的創(chuàng)作境界超出了他的感覺。此作品的中心意思是說共產黨人真誠為國為民,李菲雖然年輕,但對此的理解并不膚淺。
還有總政歌舞團的鄂矛,是那首好聽的《盧溝謠》的作曲,也差不多算是“80后”。
這些年,創(chuàng)作者們寫了很多輕柔時尚、情意纏綿的作品,似乎年輕人離“主旋律”很遠,F(xiàn)在看來不是。青年完全有能力創(chuàng)新出好的主旋律歌曲。歷史上,聶耳23歲就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時年齡也不大。此次,“80后”的年輕創(chuàng)造者再次證明,他們的功力和思維并不差,對音樂創(chuàng)作規(guī)律有很到位的認識。而且,由于年齡與閱歷的接近,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更得能到青年的認可。
作曲家孟慶云介紹,這次“唱響中國”評選,隱去詞曲作者的姓名,評委閉起眼睛只憑耳朵投票。上面提到的“80后”作者,就是從18132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的。這種匿名評選方式,也給許多領域帶來啟示:怎樣做到只認作品不認人,只認成果不認人,只認貢獻不認人。“80后”甚至“90后”優(yōu)秀人才要脫穎而出,在選拔機制上謀求突破,是很需要的。 (徐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