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辣嘴" />

百年國博,面對未來邁向公共性

時間:2012-07-13 09:05   來源:新京報

  一座好的博物館,必定是面向公眾開放、提供知識與思想的場所。這是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對博物館的一個普遍共識。

  這幾天,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建館一百周年。這座由蔡元培先生倡議、魯迅先生選址的博物館,自身就有著一段艱難曲折的歷程。從建館初期的捉襟見肘、抗戰(zhàn)西遷時期的顛沛流離,到1949年以后的分分合合乃至于閉館謝客,直至今天成為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這背后折射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命運。

  博物館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保護神,也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精神重鎮(zhèn)。國家博物館里琳瑯滿目的珍藏,記錄著這個國家的歷史與社會發(fā)展,擔負著讓民眾了解過去、啟發(fā)思考的重要使命。如何彰顯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功能,為公眾提供具有價值的文化服務,是擺在新國博面前的重大命題。

  一座好的博物館,必定是面向公眾開放、提供知識與思想的場所。這是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對博物館的一個普遍共識。例如著名的法國盧浮宮,自法國大革命以后就成為向公眾開放的美術博物館。在19世紀30年代,一個青年時常光顧盧浮宮,流連于藝術大師的繪畫前。多年以后,這位青年成為一名著名畫家,作品被收入盧浮宮珍藏并公開陳列。這名青年名叫馬奈。沒有一座對公眾開放的盧浮宮,人們很難想象,馬奈的命運會怎樣。

  博物館可能不知道對具體一個人的影響在哪里,但只要向公眾打開知識的大門,就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對博物館來說,其主要職責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在這方面,博物館要做的就是,讓展品“活”起來、“動”起來,讓歷史“走出去”,把文化“請進來”。

  展品鎖在倉庫里,只能成為一堆死物,難以充分發(fā)揮其公共教育功能。展品不“動”起來、走出去,就不能擴大其影響面,讓更多人一睹真容,啟迪思想。除了展示館藏,博物館還應加強文化交流,經常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博物館請來展覽,讓國內公眾見識與領略人類文物遺產的魅力。

  百年紀念活動期間,國博舉辦了一場“意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這就是博物館把文化“請進來”的一個好辦法。但人們看到,央視對此進行報道時,竟然給米開朗琪羅的大理石雕像《大衛(wèi)·阿波羅》打上馬賽克。雖然這并非國博所為,從中卻也反映了有些人對待藝術的狹隘心理。這種拒絕開放的心態(tài),實乃正常文化交流的敵人。特別是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更應警惕這種錯誤思維,否則很難真正發(fā)揮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教育功能。

  歷經百年滄桑,新國博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國家博物館珍藏著歷史,抬頭卻面對著未來。國家博物館繼承著人文傳統(tǒng),肩上卻承擔著時代賦予的公共教育責任。只要堅持面對未來、走近公眾、邁向公共性,新國博必定能夠在開放與分享中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魏英杰)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