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來,《義勇軍進(jìn)行曲》多次高奏奧運賽場。而這五星紅旗每一次冉冉升起的背后,多有著不平靜的歷程。這不絕于耳的“不平靜”,卻使我們從中國運動員的摘金奪銀之外,醒悟到一些深深的哲理。
孫楊來到倫敦的時候,某邦媒體,已經(jīng)炒得沸反盈天,斷言他“白來”,高呼他“必輸”,似乎那一枚自由泳金牌,早已穩(wěn)在自家囊中。至于那位即將同他決雌雄的對手,更是放言孫楊參加倫敦奧運會只是個“錯誤”,不過是來“反襯我的速度”而已。
對于這樣的“不平靜”甚至是一片鼓噪,孫楊沒說一句話,中國游泳隊也沒費一點口舌——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孫楊一展實力,把那位對手甩在了身后。拿到金牌后的孫楊,只說了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回答!這淡淡的一語,是內(nèi)心的自信,是力量的自強(qiáng),更是深深的哲理。
同樣的哲理,還在于葉詩文的“風(fēng)波”——16歲的中國女孩,不但拿下了400米混合泳的金牌,最后一程的成績還破了男子紀(jì)錄。于是飛短流長就起來了,一家素來還算嚴(yán)肅的西方老報紙,忘記了它的創(chuàng)辦者定下的職業(yè)杠桿——“評論不受限制,但事實是神圣的”,什么“令人不安”,什么“見不得人的背后”,“興奮劑”三個字終于脫口而出,形成了一點小小的喧鬧。
“事實”畢竟是“神圣”的,葉詩文有沒有服用興奮劑?沒有,奧組委興奮劑委員會是經(jīng)過嚴(yán)格檢測的,葉詩文一點貓膩也沒有。奪得第二枚200米混合泳金牌前后,又檢了一次,還是清白如故。謠言止于真相,奧委會官員奉勸“這個故事該結(jié)束了”,有良知的《每日郵報》和BBC也說這種對葉詩文的侮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而在事實面前,那家老報紙也轉(zhuǎn)過身來,自省“這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時代,之所以被質(zhì)疑,只因你足夠優(yōu)秀”,該報網(wǎng)站98%的網(wǎng)友認(rèn)為“應(yīng)該向葉道歉”……假的瞞不過,真的假不了。而我們的葉詩文,則是用自身的過硬給了那一片鼓噪以“最好的回答”,她也只說了一句話——“我不靠興奮劑,靠的是努力和勤奮”。
現(xiàn)在我們更可以醒悟到,在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什么“鼓噪”都會有,什么話也要聽,“不平靜”總是常態(tài),而沒有人說三道四倒是不正常了。對于這一切,“最好的回答”,恐怕不是針鋒相對,甚至不是付諸過多的口舌。“最好的回答”,還是小平同志的那句話——“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以自身的實力,以一己的清白,總之,以“勝過雄辯”的事實,才能澄清是是非非,才能平靜飛短流長——這個道理,在此次奧運賽場上再次得到證明,而它的深遠(yuǎn),又不止一個競技體育的賽場。
當(dāng)然也有因為“自己的事情”沒辦好,結(jié)果理所當(dāng)然引來一片“噓聲”的——女羽賽場,本來排名第一的中國姑娘,因為要避開下一輪的隊友,所以“消極比賽”,引起在場6500名觀眾“一片噓聲”,也被取消了比賽資格。在奧運賽場上,在這個開放的信息時代,其實沒有什么“自己的事情”可以瞞住億萬雙“別人的眼睛”。你內(nèi)心動搖了奧林匹克精神,沒有了公平競爭的準(zhǔn)則,你的球就會“不是下網(wǎng)就是出界”,心理變異,動作變形,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女羽賽場上的這一片噓聲和全球媒體的責(zé)備,再次說明要取得公論,關(guān)鍵還是自身要清白、要自愛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