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話:兩岸同胞定能共圓中國夢

時間:2014-02-25 14:25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月18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及臺灣各界人士,并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提出了四點希望。習總書記的四點希望以“兩岸一家親”為主題,字里行間充滿無限親情、同胞情、民族情,話語之中滲透著發(fā)展兩岸關系的嶄新理念,高屋建瓴,格外精辟,對于在新的一年以及未來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并肩,同心同德,實現(xiàn)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這四點希望是:第一,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第二,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第三,兩岸同胞要齊心協(xié)力,持續(x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第四,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由此可見,“兩岸一家親”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嶄新理念。而“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币彩橇暯娇倳浰狞c希望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習近平會見連戰(zhàn)時提出四點希望,猶如“兩岸一家親”新風撲面而來,實在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有著一家人溫馨感受。特別是四點希望從濃厚民族觀念出發(f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度,把“中國夢”與“兩岸夢”緊密連結起來,以親情、民族情、團圓情愿望出發(fā),將以兩岸共同血脈、共同文化、共同連結、共同愿景為切入點,強調(diào)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的根本原則,并以“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來強化兩岸同胞休戚與共,“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的四點希望,四點期待,對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是要以“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會見連戰(zhàn)時的講話,表述平實、親切、感性,娓娓道來,仿佛是在拉家常,字里行間不斷透出對臺灣同胞的真情善意。據(jù)統(tǒng)計,習近平在講話中,僅“同胞”一詞就提到27次,可見“兩岸一家親”的表述是多么親切、貼切,感人至深。而“臺灣同胞”、“兩岸同胞”分別提到10次、11次,習近平說:“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臺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臺灣,廣大臺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習近平以“骨肉天親”形容兩岸親情,令人感動。習近平還說:兩岸同胞一家親,歷史不可以選擇,但現(xiàn)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chuàng);兩岸雖尚未統(tǒng)一,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xiàn)心靈契合。

  習近平會見連戰(zhàn)時的講話,切近實際,切近兩岸同胞,給人以相見恨晚的感受。習近平在四點希望中提到,兩岸要齊心協(xié)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兩岸雙方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系之錨”。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大陸“愿在一個中國框架內(nèi),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xié)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從這里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岸關系發(fā)展充滿必勝的信心,從而給人以鼓舞,以提升勇氣,增強信心和力量。

  習近平會見連戰(zhàn)的講話,無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重要推動力。習近平特意將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边@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責任與歷史使命,也是兩岸幾代中國人共同的理想與夙愿。要知道,“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只要我們從“兩岸一家親”的立場出發(fā),就沒有過不去的橋,兩岸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我們血脈相通,命運相連,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出主意、想辦法,就能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鞏固和擴大兩岸關系發(fā)展成果,使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就能讓廣大臺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都能更多享受到兩岸關系發(fā)展帶來的好處。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從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高度,為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描繪出新的前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從“兩岸一家親”愿望出發(fā),同心同德,齊心協(xié)力,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就一定能夠不斷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新局面,實現(xiàn)中國夢、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yè)就會早日實現(xiàn)。(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趙虎啟)

 。ū疚臑榫W(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

編輯:李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