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三月五,學雷鋒熱模式在各種鋪天蓋地的文件中正式啟動,平時無人問津的敬老院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少年,打著同樣的旗號做著同樣的事情,擦玻璃、掃地、照相三大利器“無往不利”,但有時也會有一點小尷尬,不同單位的兩支服務隊碰巧遇上了、敬老院的老人們表示玻璃已經很干凈了(畫外音:已經來過好幾支這樣的隊伍)、照相時老人們在院長的督促下僵硬的笑著……
其實,被幫助的人疲憊,而幫助的人亦然,當人們在為完成任務而茫然的奔波于各大敬老院時,學雷鋒就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學雷鋒本是一件值得宣揚和學習的事情,又怎么會走到今天這樣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境地。
這種一支隊伍用一段時間在一個地方開展一種活動的模式,究竟會培養(yǎng)出怎樣的國家棟梁?敷衍、形式、冷漠,會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現(xiàn)在尚不得而知,可對將來仍可窺知一二。
而這種雞肋局面的產生,不是一段時間能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敷衍主義、形式主義、任務主義的“熏陶”下練就的,當學雷鋒已經成為一種有期限的任務時,它存在的意義也就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而現(xiàn)在,要想一下子扳正長期以來形成的“一股瘋”學雷鋒行動,并不實際,它的形成不是一時之工,它的扳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雖然人們對學雷鋒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已有所感知,但也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來自社會各界的聲音不斷的在質疑,在議論,卻總是在質疑與議論中重復做著自己質疑和議論的事情,還由不可知。而這樣反芻形式的方式總是在缺乏行動上的支持亦或不能引起大規(guī)模的重視下無疾而終。
“讓雷鋒行動常態(tài)化”是新形勢下提出的口號,讓學雷鋒成為一個持久化、接地氣、主動付出的行動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不能讓它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而是需要大家以持久性的實際行動來為學雷鋒行動正名,讓學雷鋒行動從食之無味的雞肋變成人人“哄搶”香餑餑。
扳正學雷鋒行動的路漫漫而修遠,我們需要在這條路上不斷上下求索并堅信,雷鋒也會有春天。(中國臺灣網網友:余小萱)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