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乙肝歧視”又成為全社會的熱議話題。先有報道稱,衛(wèi)生部擬出臺政策,要求取消常規(guī)體檢表中的乙肝檢測項目。隨后,衛(wèi)生部出面澄清說,此觀點僅為專家建議,非官方意見。但“乙肝”和“歧視”這兩個關鍵詞,早已觸動了大家的神經。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39健康網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公眾對“歧視”的知行矛盾,在結果中展現(xiàn)了出來——雖然只有6.9%的人承認自己“存在乙肝歧視”,但當面對“你是否愿意和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或患者共同吃飯”的具體問題時,33.2%的人明確表示“不愿意”,還有39.4%的人說要“看情況”。
知道歧視不對,但事到臨頭還是難以一視同仁。這正是歧視可怕的所在。疾病歧視、地域歧視、年齡歧視……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歧視無處不在。本次民調中,48.4%的人指出,最可怕的不是被歧視對象,而是歧視本身,它才是具有傳染性的“社會病毒”。
歧視存在知行不一
當被問到是否愿意和乙肝病毒攜帶者或患者一起用餐時,在銀行工作的李小姐反問:“一起用餐會傳染嗎?”同樣,在深圳從事外貿工作的彭先生也坦言,自己對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不了解。
民調顯示,47.3%的人認為歧視產生的原因是“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恐懼”。
“如果一個權威的專家能在權威媒體上告訴我乙肝的傳染及預防知識,打消我的顧慮后,我會愿意與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起用餐!眲傉f出這句話,李小姐沉默了片刻,“不過,還是能免則免吧。”
調查中,27.8%的人認為“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心理”是形成歧視的原因之一。
李小姐的想法不是沒有代表性,大四學生黃真,曾經在2008年做了一項關于乙肝的調查,其中一組數據令她十分疑惑:64%的受調查者明知乙肝病毒不會通過共飲共食、共用餐具的方式傳播,但依然有幾乎相同比例的受調查者(63%)表示,他們在與乙肝病毒攜帶者或患者共餐時會十分小心謹慎。
本報調查也表明,67%的人承認存在知行不一,即“不承認自己歧視某些人,但在行動上卻表現(xiàn)為歧視”。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智勇告訴記者,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人們對一個事物的認知很泛泛,行為就容易背離本來的態(tài)度。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將認知盡可能細化,即不僅僅要告訴他們“不能有歧視”,而且要將泛泛的歧視細化,如告訴他們“不要歧視職場疾病患者”、“不要歧視肝炎患者”等等。
歧視出于刻板印象
“乙肝歧視”絕不是社會中僅有的歧視,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歧視其實無處不在。本次調查中,99.1%的受調查者認為“身邊存在歧視”,其中26%的人表示“歧視無處不在”。
求職、教育、婚姻、戀愛都成為歧視的“高發(fā)區(qū)”。調查顯示,“求職”是歧視最嚴重的領域,76.1%的人選擇此項。接下來還有:婚姻(60.1%)、工作(59.1%)、社交(48.5%)、戀愛(44.5%)、教育(38.2%)、升學(37.9%)、消費(25.9%)。
在深圳工作的彭先生承認,自己單位不招收非大學畢業(yè)生。這樣的招聘條件在國內的求職市場上十分常見。在他看來,產生歧視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僧多粥少”,以最典型的就業(yè)歧視為例,“工作機會就這么多,有勞動能力的群體卻如此龐大,用人單位當然尋找更優(yōu)秀的”。
本次調查中,33.2%的人認為產生歧視的癥結就在于“現(xiàn)實競爭太激烈”。
金融從業(yè)者郭小姐認為,歧視還可能出于對某個群體的刻板印象!拔夷棠叹透嬲]我,嫁人不嫁東北人,因為東北男人打老婆!彼χf,“我當然清楚這是一種片面的觀念,我也不相信我遇到的東北人都打老婆,但我們在做任何選擇時,總要考慮怎樣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吧。所以在擇偶時,我可能真會忽略這個群體!
調查中,42.3%的人認為,輿論常常類別化地看待某一類人,這是對具體個人的不公平。
“社會歧視的成因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作‘顯性’及‘隱性’的劃分!北本⿴煼洞髮W哲學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張曙光教授告訴記者,顯性歧視很大一部分基于制度,比如中國社會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盡管這種結構差距在最近若干年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夠;而隱性歧視,可能一部分是基于傳統(tǒng),比如殘疾歧視,中國古代的殘疾人是不能當官的,新中國剛成立時殘疾人也不能上大學。
什么歧視最嚴重?調查中,56.7%的人首選“身份歧視”,其次是“殘疾歧視”(50.7%),“疾病歧視”占49.8%.。“外貌歧視”、“地域歧視”、“學歷歧視”、“戶口歧視”的選擇比例分別為41.6%、30.6%、28.0%和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