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2月4日消息 臺灣“中研院”環(huán)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今天表示,20世紀臺灣均溫增加約攝氏1.1度,全球地面均溫增0.6度,預測21世紀全球將增溫3至6倍,極端天氣現象更明顯,夏季豪雨也將倍數增加。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中央研究院”環(huán)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表示,20世紀全球地面平均氣溫增加0.6度,主要與溫室效應有關,臺灣增溫1.1度,是全球均值2倍,除溫室效應外,可能也與熱島效應有關。
劉紹臣也說,預測21世紀全球均溫的增溫幅度約為20世紀的3到6倍,也就是增溫1.8到4.0度。
全球極端天氣有愈來愈嚴重趨勢,劉紹臣表示,世界各地近幾年陸續(xù)有大雨增加、小雨減少的現象。且臺風也明顯增加,臺風帶來的強降雨,比過去45年增加1倍。
以臺灣為例,劉紹臣說,每年臺風帶給臺灣40%的雨量,前10%強降雨量幾乎全是臺風帶來的。他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臺灣強降雨增加140%,毛毛雨會減少70%。若與45年前相比,當時1年有70天會下毛毛雨,現在只有35天。
劉紹臣表示,強降雨會帶來水災,但中小雨、毛毛雨減少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因為中小雨、毛毛雨多半集中在春、冬兩季,若這時雨量減少,將可能引發(fā)嚴重旱災。
他說,夏季豪雨導致水災,在21世紀末將以倍數增加、增強,缺水地區(qū)旱災更嚴重。解決之道就是阻止地球暖化、節(jié)能減碳,甚至以地球工程方式解決。
劉紹臣表示,節(jié)能減碳要解決地球暖化,要花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其它因應措施應同時啟動,例如尋求替代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發(fā)電、生質能源等。另外,核能雖有核廢料及安全性等缺點,但在可控制范圍內,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發(fā)展非碳能源的首選。(高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