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透露,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xù)25-30年。
就在仇保興揭示中國建筑壽命的同時,廣西南寧一棟新建小區(qū)樓房因質量問題悄然爆破。中國建筑的“短命”問題,其實早在多年前就被專家討論、輿論關注了,可惜關注歸關注,壽命依然長不了。
我注意到,輿論對“短命建筑”的關注,重點討論的是政績觀和制度。的確,不少地方通過大拆大建促進GDP高速增長;我們在制度上有建筑使用年限的規(guī)定,但對建筑壽命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我以為,有一個根本性原因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大多數(shù)“短命建筑”身上都有腐敗基因。
著名的“樓脆脆”事件中有“官員股東”,而且檢察機關發(fā)現(xiàn)房企的董事長侵吞4000多萬國資。再如,某縣的“短命橋”背后就是包工頭行賄;某“豆腐渣”車站大樓被稱“腐敗展覽館”,還有被稱為“腐敗樓”的溫州“爛尾樓”……
如果這么多的“短命建筑”還不足以證實建筑短命與腐敗有關,那就再看看城市規(guī)劃浪費背后的腐敗黑幕吧。有檢察機關負責人就明確指出,城市規(guī)劃浪費與腐敗往往密不可分。有調查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腐敗官員違規(guī)批建的樓盤,基本都成了這些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的敗筆。
而且,工程質量監(jiān)管領域的腐敗問題同樣與“短命建筑”密切相關,不論是招標投標方面,還是質量把關方面,由于腐敗的滲透而讓建筑質量打了折扣。據(jù)相關報道,將工程造價的5%—10%列入“公關費”預算用于行賄,據(jù)說是建筑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梢,某些建筑之所以短命,原因之一是存在腐敗成本,而腐敗支撐的建筑注定堅固不了。
我以為,除了改造官員政績觀,完善建筑壽命的制度,另一個選擇就是反腐。如果相關權力系統(tǒng)的腐敗被遏制,我估計中國的“短命建筑”大概能減少一大半——在制度完善之前,不妨先除掉“短命建筑”的腐敗基因。(馮海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