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50年:
下個50年如何學雷鋒?本報組織雷鋒精神50年圓桌會議
50年前,雷鋒犧牲離世,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這名普通戰(zhàn)士的的緬懷和追思從未停歇。50年后的這個春天,寄托著國人集體回憶和個體思考的雷鋒,更是活躍于媒體、網(wǎng)絡和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關于雷鋒的私人回憶”、“半世紀的學雷鋒學到了什么”、“雷鋒精神在今日是否還有價值”、“新一代人應該如何學雷鋒”?如果這些問題擺在你的面前,你將有何答案?本報記者專門找到了成長背景、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完全迥異的5個人,圍繞同樣的話題展開了講述。這不僅是一次橫跨南北的同題即時訪談,還是一次平等開放的圓桌會。
圓桌會議參與人:
雷鋒班第一任班長張興吉
撫順雷鋒紀念館館長陳茁
雷鋒曾經(jīng)輔導過的小學生陳雅娟
廣州大學社科部教授、副主任羅明星
中山大學中文系2010級碩士生蘇歡
。ㄗⅲ罕緢笥浾弑R文潔對此文亦有貢獻)
關于雷鋒的私人回憶:
從道德之神到道德之人
廣州日報:雷鋒給你留下的最珍貴的個人回憶是什么?
陳茁:以前對雷鋒了解主要是通過書本,在博物館工作以后,有機會看到大量的雷鋒照片,照片中的他陽光、快樂。此外還有他的講話。他不忘本、把錢捐給祖國建設、愛崗愛社會的思想深深打動了我。
張興吉:雷鋒非常熱愛學習,經(jīng)常利用空余時間自學,連看電影前的空隙都在看書。雷鋒是個孤兒,吃過很多苦,在艱難中自我提高,艱苦奮斗,而成為全國人民的榜樣;生活簡樸,現(xiàn)在軍事博物館還留著他生前縫補過多次的衣服、襪子。
陳雅娟:在雷鋒輔導、幫助我的一年多時間里,充滿了留戀與回憶。雷鋒有一次和我們談理想,同學說要做工程師、科學家,我說想像他一樣去當兵。他說這些理想都不錯,不過為什么沒有人想去做農(nóng)民、當工人、服務員?他告誡我們,不能忘本,作為勞動人民的后代,要接勞動人民的班,要干一行、愛一行。
羅明星: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往往將雷鋒看成是一尊道德之神,雷鋒精神則是道德世界的珠穆朗瑪峰。這樣的認知來源于歷史色彩涂下的道德印記。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社會對雷鋒和雷鋒精神都不曾有過任何懷疑,人們甚至忘卻了懷疑的權利。但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雷鋒已經(jīng)由道德之神轉(zhuǎn)向道德之人,雷鋒生活的另一面得以還原,人們知道雷鋒曾經(jīng)戴過手表,也有過青春期的內(nèi)心萌動,雷鋒與我們一樣,是享用人間煙火的欲望之人,只不過比普通人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所以,80后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仰著脖子對雷鋒表達敬意,這表面上似乎矮化了雷鋒,但實質(zhì)上卻賦予了雷鋒以真實,讓雷鋒重新回到人間,也讓雷鋒精神離我們更近。
蘇歡:從小就知道他是助人為樂的典范。小學時每年3月份學校都要開展學雷鋒活動,每個班要分小組找好事做,要匯報和評比。我記得曾和幾位同學在學校附近探望一位孤寡老人,幫她做家務,但印象中那位老奶奶很客氣,身體還可以,啥都說不用我們幫。但我們既然去了,還是硬要干點什么,其實一群孩子,最后也干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