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2017年09月13日 11:10: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訪中央政法委秘書長汪永清

本報記者 張 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深入推進,取得歷史性成就。近日,中央政法委秘書長汪永清接受專訪,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輝煌成就進行了詳細解讀。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深入推進,取得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你能否介紹一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形成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時代背景和主要考慮?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汪永清: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最根本成就。這一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提出和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鮮活的時代背景、深遠的戰(zhàn)略考量。一是從新中國法治的歷程看,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二是從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任務看,只有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三是從世界范圍內一些國家的興衰看,法治在一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全面系統(tǒng)、博大精深,體會深刻的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二是要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堅持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三是明確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的首要任務,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四是確立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工作布局,統(tǒng)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五是明確規(guī)范和約束公權力的價值取向,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依法設定權力、規(guī)范權力、制約權力、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六是統(tǒng)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把執(zhí)法和執(zhí)紀貫通起來,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黨內法規(guī)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七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動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貫穿著科學的辯證思維、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全球視野、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階段產生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之所以能夠開辟新局面,最根本的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就在于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科學指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記者:請你介紹一下五年來立法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汪永清: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切實做好立改廢釋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20件,修改法律101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決定36件,作出法律解釋9件;國務院制定修訂行政法規(guī)43部,以“一攬子”方式修訂行政法規(guī)125部。

  一是重點領域立法碩果累累。民法總則制定出臺,既確立了民事活動的傳統(tǒng)普遍原則,如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又與時俱進提出了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新要求相適應的新原則,如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既有保護民事主體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的一般規(guī)定,也有為見義勇為者解除后顧之憂的“好人條款”;既有對自然人人格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保護的一般規(guī)定,也有保護英烈名譽、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英烈保護”條款。以民生為重點領域的立法步伐不斷加快,食品藥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公民人身權利保護等領域一批法律制定或修訂,立法呵護人們的幸福生活。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的制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維護我公民和企業(yè)在海外權益、保護網絡安全和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提供堅實法律基礎。

  二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年來,立法機關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發(fā)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保證立法公平,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賦予設區(qū)的市地方立法權,推動地方因地制宜運用立法手段解決本地特殊問題;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有60次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使立法更好反映人民意愿,為提高立法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立法與改革協(xié)同推進。通過立法落實改革決策,先后按照法定程序作出17項試點授權和有關決定,確保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對實踐證明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通過及時修改相關法律,上升為法律規(guī)定,努力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記者:五年來,在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汪永清: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依法決策、簡政放權、嚴格執(zhí)法、優(yōu)化服務,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簡政放權力度加大。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截至2017年6月底,國務院各部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比例超過40%;徹底廢除非行政許可審批;取消職業(yè)資格許可和認證事項434項;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項目減少90%,外商投資項目95%以上由核準改為備案管理。全面施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31個省區(qū)市均已公布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為企業(yè)“松了綁”、為群眾“解了絆”、為市場“騰了位”,也為廉政“強了身”,極大激發(fā)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

  二是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決策程序,目前已有17個省級政府和23個較大的市政府出臺規(guī)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規(guī)章。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國共有公職律師1.25萬多人,公司律師2700多人。建立實施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防止違法決策。

  三是重點領域行政執(zhí)法成效明顯。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道路交通安全執(zhí)法,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行政執(zhí)法領域存在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順暢、社會更和諧有序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夠實現(xiàn)。

  四是政務公開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優(yōu)化。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優(yōu)化政府公共服務。中央和省級政府取消、停征和減免1100余項收費項目,累計為企業(yè)減輕負擔2萬余億元。公安機關解決1390萬無戶人口落戶問題。這些改革措施,降低了經濟社會運行的制度成本,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公正司法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汪永清: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五年來,政法機關深入推進公正司法,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完善,公正司法成效逐步顯現(xiàn),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

  一是人民群眾安全感持續(xù)增強。全國公安機關偵破命案4.8萬起,命案現(xiàn)案破案率連續(xù)五年超過95%。2016年,每10萬人中發(fā)生殺人案件0.62起,是世界上殺人案件發(fā)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2016年,全國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43%。依法打擊和有效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2017年上半年,全國電信詐騙發(fā)案數(shù)、群眾財產損失數(shù)同比分別下降12.3%、30.8%。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從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16年的91.99%。

  二是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認可度明顯提高。全國政法機關認真履責、攻堅克難,實現(xiàn)結案與收案同步增長,效率與質量同步提升。法院、檢察院人均辦案量普遍增長20%以上,結案率上升18%以上,上訴率、改判發(fā)回率明顯下降,司法質量和效率提升。2016年,全國各級法院共受理執(zhí)行案件614.9萬件、執(zhí)結507.9萬件,同比分別上升31.6%、33.1%,執(zhí)結率達82.6%;執(zhí)行到位金額1.5萬億元,同比上升54%。

  三是人權司法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廢止勞動教養(yǎng)制度,彰顯全面依法治國決心,是中國人權司法保障的重大進步。依法糾正一批歷史上的重大錯案,制定防止冤假錯案規(guī)定,讓公平正義不再蒙羞。2015年,對參加過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等4類符合條件的服刑罪犯3萬余人實行特赦。

  四是司法為民便民和公開透明效果更加明顯。全面實行立案登記制,全國法院一審受案數(shù)由2014年的1500余萬件增長到2016年的2300余萬件,當場登記立案率達95%,立案難問題成為歷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2013年以來,政府每年對法律援助的投入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6年達到21.2億元,全國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數(shù)超過500萬件。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最近3年,財政共拿出近50億元資金,救助27.4萬人。

  記者:司法體制改革是社會關注熱點。五年來,司法體制改革有哪些重大舉措和突出亮點?

  汪永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級政法機關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實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根據司法職業(yè)特點和履職要求,把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分為法官檢察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類,實現(xiàn)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實施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把專業(yè)水平高、辦案能力強、辦案業(yè)績突出的人員選入員額,入額人數(shù)均比原來法官、檢察官人數(shù)減少40%左右,但實際辦案力量則增加20%以上。確立法官、檢察官的主體地位,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二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明確刑事訴訟各階段的基本證據標準,規(guī)范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懲罰。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近40%的案件通過認罪認罰從寬解決,其中85%的案件10日內結案,90%的案件當庭宣判,被告人積極退贓退賠、達成和解諒解的占49%,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減少了社會對抗,促進了社會和諧。

  三是健全防止權力干預司法的制度。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為領導干部干預司法劃出“紅線”。2015年以來,中央政法委先后分兩批通報了12起典型案例。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先后設立六個巡回法庭,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北京、上海在原有鐵路運輸法院和檢察院基礎上設立跨行政區(qū)劃法院、檢察院,設立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進一步完善了法院檢察院組織體系。

  記者:現(xiàn)代科技的運用在保證公正司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政法工作的一大亮點。請你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汪永清: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到來,為司法改革和政法工作創(chuàng)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政法機關主動擁抱現(xiàn)代科技,把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司法改革和工作實踐中,取得顯著效果。

  一是運用現(xiàn)代科技提高司法公信力。通過應用大數(shù)據技術,最高人民法院“法信”系統(tǒng)和各地法院研發(fā)的各種案例智能檢索系統(tǒng),一鍵調閱海量類似案例,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案件要素和裁判結果。與以往依靠手工查閱案例相比,這樣既可以實現(xiàn)類案同判,也可以讓當事人對法院裁判形成理性預期,從而有利于案件公正解決、當事人服判息訴,提高司法公信力。

  二是運用現(xiàn)代科技提高司法效率。一些地方將司法輔助性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來完成,智能語音識別系統(tǒng)使庭審時間縮短30%以上,智能識別和提取技術可以實現(xiàn)案件信息自動檢索、法條案例自動推送、法律文書自動生成,80%的訴訟文書、80%的文書內容可一鍵生成。一些地方法院檢察院探索運用遠程視頻、電子簽章等信息技術,開展遠程調解、庭審、提訊、換押、送達等工作,讓數(shù)據多跑路、讓人少跑腿,提高辦案效率,減輕當事人訴累。

  記者:法治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請介紹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全民守法和法治社會建設方面的情況。

  汪永清:全面依法治國,有賴于全體人民信仰法治、認同法治。黨的十八大以來,緊緊扭住法治宣傳教育這個基礎性工程,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建立健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機制,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呈現(xiàn)新氣象。

  一是全社會憲法意識進一步增強。設立國家憲法日,采取多種方式廣泛開展憲法宣傳,讓憲法的條文、原則和精神在全社會落地生根。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公開進行憲法宣誓,不僅使宣誓人深受震撼和洗禮,而且有利于在全社會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權威。

  二是領導干部法治觀念不斷增強。加強法治教育和制度建設,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內容,有力推動了各級領導干部尊法守法。落實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有的地方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達100%。

  三是全體公民守法用法意識明顯提高。落實“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運用典型案例以案釋法,為社會確立是非對錯標準,為有關行業(yè)、群體明確行為底線。今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山東于歡案二審,通過網絡全面公開,展示了法律、道德、人倫的相互關系,成為一次“全民法治公開課”。司法機關還定期向社會公布典型案例,發(fā)揮案例的釋法功能。

  四是依法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推進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不斷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2013年以來共化解行業(yè)、專業(yè)領域矛盾糾紛500余萬件。深入推進社會誠信制度建設,建立完善守信聯(lián)合激勵和失信聯(lián)合懲戒制度,褒揚和激勵誠實守信,約束和懲戒悖德失信,推動守法誠信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3日 08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