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刻·學思踐悟十九大⑥】光明日報王丹:中國書寫“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由光明網出品的【學習時刻】欄目推出“學思踐悟十九大”特別節(jié)目,本期邀請光明日報評論員王丹,請她談談對報告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理解。
文字實錄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光明網“學習時刻”,我是來自光明日報的王丹。
前階段,一部名叫《十八洞村》的電影上映,并引發(fā)廣泛關注。電影描述了那個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地方的華麗蛻變。正如網友評論所說的,“青山綠水間,挺立起大寫的人”。十八洞村,那個見證了“精準扶貧”理念歷史性出場的地方,正在以它獨特的方式對歷史進行著呼應!靶∏锌凇闭凵洹按蟀l(fā)展”,山村“小故事”也輝映著脫貧攻堅的“大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他最牽掛的是困難群眾。50多年前,在陜北農村梁家河,下鄉(xiāng)插隊的他有一個樸素的愿望,那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都能吃上肉;隨后的40多年里,不論工作地點如何變動,扶貧始終排在他工作表的前列,也是花費他精力最多的工作之一;這5年來,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他全都走過看過調研過,沒有漏下任何一個;在黨的十九大上,他更是提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對人民作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兌現。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中央統(tǒng)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等等,既是對五年來我們精準扶貧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為脫貧攻堅作出的明確安排,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合理的資源配置與組織保障,動員全國行動,通過各種努力,“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300萬人以上,貧困縣數量實現了自1986年以來“歷史上第一次數量上的減少”,這些扎實的數據和鮮活的事實,都為“前所未有”提供了生動的注腳。連一向“挑剔”的外國媒體都稱贊說,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脫貧是一場攻堅戰(zhàn),“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注定不會寫得太輕松。2012年年底,中國當時的貧困人口接近1億,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qū)的重點縣,農民人均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8%。但就是在如此挑戰(zhàn)和困難下,中國扶貧開發(fā)工作毅然開啟新序幕。幾年過去,農村成了城里人寄托鄉(xiāng)愁的好去處,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日子也紅火了,但發(fā)展的時間窗口并不會一直敞開。十九大報告對此作出明確判斷,“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一來時間緊,要歷史性擺脫絕對貧困,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3年;二來難度高,有一個說法是,當一國貧困人口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
進入脫貧攻堅的“后半程”,非要拿出堅持到底的勁頭,下一番“繡花”功夫不可。無論是做到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大扶貧格局”“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還是進一步豐富“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任務”的內涵,我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智慧。
(光明網記者李澍、劉丹采訪整理 剪輯: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