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兩岸新媒體人參訪天津天后宮。(中國臺灣網(wǎng) 陳佳慧 攝)
本文轉(zhuǎn)載自“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作者:趙筱婧
津臺兩地的媽祖文化伴隨著津臺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成為聯(lián)系兩地的重要紐帶。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天后宮必將進一步發(fā)揮媽祖文化優(yōu)勢,為密切兩岸同胞感情、促進津臺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臺。
天津天后宮內(nèi)景。(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媽祖文化的起源
媽祖是起源于中國沿海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信仰,體現(xiàn)了中國海洋文化的顯著特征。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姓林名默,本是福建莆田一漁家女子,因天賦異稟,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又聰慧善良,勇俠義肯為人治病,屢屢救助海上遇險船只,被漁民尊為"神女"。在一次救助過程中,林默不幸遇難,漁民們?yōu)閷ζ浼o念故加以供奉。以后,海舟危難,有禱必應,逐漸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護航神明。
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地方官多次上奏,請求加以冊封,因此歷代朝廷多次晉封,至清代封為天后宮。近代以來隨著海運發(fā)達,媽祖文化日益繁榮。
中國漁民出海航行前,總是要先祭拜媽祖,以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同時也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進行供奉,于是媽祖文化隨著華人航海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演變?yōu)?海神"、"護航女神",媽祖文化借由航海關(guān)系由中國的民間信仰發(fā)展成為世界海洋文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津天后宮為元代皇帝下令敕建,在媽祖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天津天后宮
媽祖廟在沿海地區(qū)廣泛分布,而天津之所以有一座敕建天后宮,得于天津特定的地理因素。
天津得名于“天子津渡”,可見天津的位置一直與水系有關(guān)。天津既有沿海港口,又有內(nèi)陸的海河與京杭大運河,水系發(fā)達。宋元以來,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也是轉(zhuǎn)入內(nèi)河裝卸漕糧的碼頭。至元朝年間,由于當時漕船海難不斷發(fā)生,于是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以保佑行船平安,天津媽祖文化逐漸興盛。每有漕運,船工及護航的官員們都要在出;蜾罴Z到達時,向天后祈福求安。慢慢地,周圍百姓也都借由媽祖祈福、求子、保平順,于是,天津成為北方傳承媽祖文化的勝地。以天后宮為中心,隨著漕運影響的擴展,往來的人們紛紛在天后宮周圍活動、聚集,造就了天津今日古文化街所在地的繁榮。
兩岸記者團參訪天后宮。(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成就姊妹宮
作為媽祖文化的起源地,世界最大的三座媽祖廟分布在海峽兩岸,分別是福建田湄洲媽祖廟、天津天后宮和臺灣的北港媽祖廟。媽祖文化作為文化交流的先鋒,成為聯(lián)結(jié)海峽兩岸的重要紐帶。
在天后宮主殿的神像前面,供奉其他各地的媽祖金身,其中也包括大甲鎮(zhèn)瀾宮、新港奉天宮、南方澳南天宮等臺灣媽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金身,天后宮內(nèi)“四海同光”的匾額也是臺灣北港朝天宮所題贈,津臺兩地的天后宮可謂是“姊妹宮”,雙方往來密切、合作良好,充分體現(xiàn)了天下媽祖是一家的親切情感。
天津市民俗博物館館長郭子春向記者團介紹天津天后宮和兩岸天后宮的合作情況。(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2016年9月10日,天津天后宮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祖國大陸49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天津市的首家,同時也是京津冀地區(qū)唯一一家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當時不少臺灣賓客和信眾前來,與大陸的朋友們共同慶賀。
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不僅弘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拉近了海峽兩岸的情誼。參訪的臺灣記者表示,沒想到在中國的北方天津市居然有這么大規(guī)模的娘娘廟,兩岸文化確實是血脈相連。未來,作為海峽交流基地,天后宮必將發(fā)揮密切兩岸同胞感情,促進津臺交流合作的作用,為兩岸交流搭建更好的平臺。
臺灣媒體朋友展示寄予美好祝福的天后宮?ā#▓D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