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的記憶(我和我的祖國)
上世紀(jì)80年代,我家住在長江北岸,稱為“江北”。爸爸在江對岸上班,稱為“江南”。他一星期回來一次,騎自行車從單位出發(fā),騎上20分鐘來到渡口,輪渡載著一群匆忙趕路的人奔向江北。之后,爸爸還要騎上3個小時的車,才能回到我們躍進(jìn)村。每次他到家時,天都已黑透。也有很多次,爸爸回來時,我已進(jìn)入沉沉的夢鄉(xiāng),毫不知情。家里的農(nóng)活雖多,爸爸卻幫不上什么忙,主要靠媽媽一人操持,十分辛苦。
我七八歲的時候,家里蓋了二層小樓,爸爸的自行車換成了一輛摩托車。印象最深的是,他穿著防風(fēng)的護(hù)膝,騎著摩托車“嘟嘟嘟”地呼嘯而歸,很威風(fēng)。院子里養(yǎng)的鵝被摩托車的聲音驚得張開翅膀,引頸長鳴。爸爸瀟灑地從摩托車上跨下來,遞給媽媽兩條新鮮的刁子魚,然后從衣兜里摸出一些吃的遞給我。媽媽則將晚飯擺上桌,招呼我們吃飯。
臨近夏季,雨水也多起來。爸媽的話里多了一份焦灼和擔(dān)憂!斑@樣不停地下雨,長江水位又上漲了!薄敖衲攴姥慈蝿(wù)不輕呀!”爸爸說的防汛就是在堤壩上日夜輪番巡邏,若超過警戒線就要用沙袋將長江的堤壩壘得更高,防止堤壩決口。這項工作由各個單位輪流派職工上堤值守。每到多雨的夏季,家里就見不到爸爸的身影了。多年以后看到一部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紀(jì)錄片,有一個鏡頭讓我難忘:男人們肩上扛著沙袋,顧不得勞累,匆匆往江堤上奔跑,那份緊迫絲毫不亞于訓(xùn)練有素的軍人……
90年代初,我們?nèi)覐慕钡能S進(jìn)村搬到了江南的埠河鎮(zhèn)。難忘“九八抗洪”,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部隊官兵奮力搶險,終于取得了抗洪的勝利。一輛輛滿載著子弟兵的卡車,在江北的主干道上緩緩前行,準(zhǔn)備離開。人們?nèi)ニ托,抑制不住?nèi)心的感激,將水果、零食、日用品紛紛往卡車上塞。他們推卻不收,卻抵擋不住大家的感激之情。他們在車上挺拔地站立,熱淚滿眶,始終保持著敬禮的姿勢。
2003年10月,浩蕩的江面上聳立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天塹變通途。埠河鎮(zhèn)還有了通往江北城區(qū)的“31路”和“32路”公交車。那些匆匆趕路的長途客車不再堵在渡口前排長龍,駛過大橋就能直通城里,又方便又快捷。大橋修好后,坐輪船渡江的人少了很多,船運公司又推出了“游覽長江”的項目。輪渡不再僅僅是人們出行選擇的交通工具,也成了游覽長江夜景的一種休閑方式。
。ū疚臑椤拔液臀业淖鎳闭魑摹度嗣裎膶W(xué)》征集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