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憂患之際見證溫暖——中央支援提振香港市民抗疫信心

2022-03-16 15:03:00
來源:新華網(wǎng)
字號

  新華社香港3月16日電 一張色彩繽紛的感謝卡上,兩個大大的紅字“感謝”吸引了觀者的目光,“感謝”后面緊跟著的字是“中央政府關愛我們一家”——這是一位香港小女孩親手繪制的感謝卡。

  感謝卡的抬頭是“中央政府”,后面略帶稚氣的筆跡寫道:“謝謝政府研發(fā)了疫苗保護了我們,我們全家已經(jīng)打了疫苗,還有及時發(fā)給我們的防疫包!弊詈笫鹈阂笠。

  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香港醫(yī)療生活物資短缺、醫(y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接連出現(xiàn)。中央又一次及時伸出援手,大到社區(qū)隔離設施,小到醫(yī)療用品、藥品、防護用品、生鮮蔬菜……幫助香港市民共克時艱。中央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也積極行動,紛紛捐資捐物。

  中央的援助,讓香港市民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2月中下旬,家住東涌的香港市民鄺女士一家四口所居住的大廈出現(xiàn)確診個案,特區(qū)政府將大廈劃為“受限區(qū)域”,要求大廈內人士接受強制檢測。

  “當時內心十分害怕,因為家里有70歲老人,還有5歲的孩子。疫情發(fā)生后我立刻用酒精消毒房間。那幾天心里特別緊張,總感覺病毒離我們很近。家人打個噴嚏都要趕緊量一量體溫。”鄺女士說。

  按特區(qū)政府要求,他們須按階段做核酸檢測,但檢測點只啟用了約10個檢測臺,檢測者大排長龍,有時候要等2個多小時才能輪到。

  “那幾天正值香港最寒冷日子,市區(qū)普遍只有9攝氏度,東涌的溫度還要更低。每天都是大風大雨,排隊做檢測時,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撐著傘,還要時刻擔心被感染,真是備受煎熬。”鄺女士說。

  “后來,內地核酸支援隊到達之后檢測臺立刻增加了7個,檢測速度快了好多,而且結果出得好快。每次看到全家都是陰性,就松了一口氣,感覺又熬過了一天。”鄺女士說。

  內地的核酸采樣人員非常耐心,粵語都非常好。鄺女士說,她們會和孩子聊聊天,問她幾歲啦,說她穿得“好靚”,女兒做核酸檢測時也放松了很多。前幾天,鄺女士的先生在網(wǎng)上做了登記,之后就有專人送來中央援港的防疫物資。

  “我們是實實在在感受到國家的幫助。有祖國在,我們就不怕,我們就有信心!”鄺女士的聲音舒展了許多。

  “真的很感動,香港與內地本身就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團結起來,一定能戰(zhàn)勝疫情!惫珓諉T莊先生每天工作都要接觸不同的人,想備一些藥品,但市面上已很難買到。

  正煩惱之際,莊先生得到了由中央捐贈的連花清瘟膠囊。這些藥品來自中央捐贈的60萬盒抗疫中成藥。目前這些藥正分批抵港,正在向接受“圍封強檢”的居民和在隔離設施的確診患者及在中醫(yī)診所接受治療的人士派發(fā),其中17萬盒由社團在社區(qū)派發(fā)。

  憂患之際見證溫暖。莊先生特別感激中央在這段艱難時期的大力支持,他的太太也在一旁說:“真心感謝中央對香港的幫助,也非常感謝從內地來港的醫(yī)護和檢測人員,為香港的辛勤付出。”

  一枝一葉總關情。疫情之下,快速抗原測試包和個人防護用品的需求量急增。經(jīng)中央?yún)f(xié)調采購,截至14日,特區(qū)政府已接收超過7400萬份快速抗原測試包及不同個人保護裝備,包括1.7億余個N95、KN95及外科口罩,1200多萬件其他保護裝備。

  這些防護裝備正通過不同渠道繼續(xù)分發(fā)給前線抗疫防疫人員、確診病人、“居安抗疫”人士、義工和染疫風險較高者等。

  香港市民蘇嘉樂是一名社區(qū)服務者,他為在家隔離的確診者送物資,親身參與了中央援港物資的派送!胺浅8兄x中央對香港抗疫的支援,相信大多數(shù)香港市民都會在憂患中增加對祖國的認同感!碧K嘉樂說。

  “中央的全力支援穩(wěn)定了香港社會,穩(wěn)定了民心,我們有信心戰(zhàn)勝疫情!毕愀凼忻褓嚺抡f,“疫情發(fā)生后,香港市面上食物、藥物、防疫物資供應一度短缺。幸好得到中央全力支援,援港物資全方位到港, 我們心里踏實多了!

  前不久,香港上水屠房工人染疫,中央及時指派有經(jīng)驗的屠工來港,這讓市民陳月蘭深有感觸:“讓市民每天能吃到新鮮豬肉,對于我們來說是個‘定心丸’,背靠祖國生活有保障。 

  50多歲的香港市民劉女士在社區(qū)里領到了“全港社區(qū)抗疫連線”發(fā)放的中央援港快速檢測包。

  “這是我們普通市民現(xiàn)在最需要的東西。就像母親最懂自己孩子,祖國也最懂得我們的困難,盡全力來幫助我們,給我們物資,給我們經(jīng)驗,給我們信心。我希望香港能早日戰(zhàn)勝疫情!”劉女士說。(記者:王茜、黃茜恬、蘇曉、陳珮盈)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