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wù)取得圓滿成功——他們把夢想寫在太空

2022-04-21 08:5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太空出差三人組”平安回家,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wù)取得圓滿成功——

  他們把夢想寫在太空

  本報記者 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4月21日 第 05 版)

  4月16日9時56分,在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東風著陸場戈壁灘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開艙手面帶微笑,打開艙門:“神舟十三號乘組,歡迎你們回家!鄙裰凼柡教靻T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向迎接他們的人群揮手致意。

  這片廣袤無垠的沙漠戈壁,見證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出征與凱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東風發(fā)射場發(fā)射升空。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飛行183天,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xù)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

  目前,3名航天員身體狀態(tài)良好,正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進行飛行后恢復。4月17日晚,王亞平發(fā)了凱旋后的第一條微信朋友圈:“感謝你們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覺真好!”

  神舟十三號任務(wù)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guān)鍵技術(shù)驗證階段的完美收官,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突破

  在浩渺的太空中,神舟十三號乘組創(chuàng)造了許多“首次”,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航天紀錄。

  航天員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進行了為期最長的“太空出差”。

  駐留太空,困難不小?臻g站在距離地球400公里左右的近地橢圓軌道上飛行,航天員所處的環(huán)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溫度高低交替,還有空間輻射?臻g站每90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圈,這意味著空間站要頻繁感受冷熱交替,最高溫度達到200攝氏度,最低溫度達到零下120攝氏度。

  翟志剛坦言,在這次飛行任務(wù)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長達6個月的在軌駐留,“長時間的失重飛行,會導致我們肌肉萎縮、骨鈣流失,長期狹小密閉環(huán)境,會讓我們的心里產(chǎn)生孤獨感、煩躁感。”為此,每位航天員每天需鍛煉約兩個小時,并主動進行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

  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還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2021年11月7日,翟志剛、王亞平身著中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jié)點艙成功出艙,翟志剛時隔13年再次出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zhí)行出艙任務(wù)的女航天員。在艙內(nèi)的葉光富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

  出艙后,翟志剛說:“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王亞平接著說:“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葉光富說:“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航天員的話傳至地面控制中心,引來工作人員陣陣笑聲。神舟十三號“三人組”還因此獲得了“感覺良好乘組”的昵稱。

  約6.5小時后,航天員圓滿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zhuǎn)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出艙活動既定任務(wù)。翟志剛、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后,與艙內(nèi)的葉光富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

  此次“太空出差”,中國人首次在太空過春節(jié)。寫福字、貼春聯(lián)、掛燈籠……虎年春節(jié),中國空間站里喜氣洋洋、年味十足。

  1月31日,農(nóng)歷除夕。航天員通過視頻向祖國和人民送上祝福。翟志剛展開一副對聯(lián),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王亞平身著喜慶的服裝,祝福偉大的祖國“;⑸⒎睒s富強”。葉光富手持“!弊,祝愿全國人民“新春愉快、闔家幸!。

  過年少不了吃年夜飯。在太空中,航天員能吃到三種餡的餃子——豬肉白菜餡、鲅魚餡、黃花菜餡。王亞平撥動勺子,餃子慢悠悠飄進嘴里。葉光富把餃子輕輕拋起,一口咬住。翟志剛努嘴一吸,咽下小水球狀的湯汁。

  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先后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輔助艙段轉(zhuǎn)位等多項科學技術(shù)實(試)驗,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關(guān)鍵技術(shù)。

  歷練

  航天員在太空中每一次自信的微笑、每一個嫻熟的動作,背后都是巨大的努力與付出。

  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航天員揮動鮮艷的五星紅旗,邁出中國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第一步。2008年9月27日,這清逸飄然的一步,讓全世界記住了一位航天英雄——翟志剛。

  1966年10月,翟志剛出生在黑龍江龍江縣一個小鄉(xiāng)村。父親長年臥病在床,母親靠賣炒瓜子供他完成學業(yè)。翟志剛說,少年時代的艱辛,讓他變得堅強,在之后的飛天之路上,他從不言苦累,更不言放棄。

  1998年,翟志剛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為了一朝飛天、逐夢蒼穹,翟志剛開始了年復一年的刻苦訓練。

  在一次水槽訓練時,翟志剛沉到10米深的水下,不料,氣瓶突然漏氣。緊急時刻,他沉著冷靜,與潛水員交替共用一個氣嘴,從容游出水面。

  大家松了一口氣。訓練負責人趕忙上前詢問翟志剛:“身體怎么樣?”翟志剛自信地說道:“沒問題,可以繼續(xù)訓練!备鼡Q新氣瓶后,他再一次沉到水下,完成了當天全部訓練內(nèi)容。

  2008年,翟志剛?cè)缭溉脒x神舟七號航天員乘組,成為首位太空行走的中國人。這次“太空漫步”, 翟志剛走了19分35秒,而接下來的登天路,他走了漫長的13年。這13年間,他先后成為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二號任務(wù)的備份航天員,但均與飛天任務(wù)擦肩而過。

  直到2021年10月16日,隨著火箭尾焰點亮夜空,翟志剛再次征戰(zhàn)太空。這次,他擔任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指令長,與他一同飛向星空的是兩名“80后”——王亞平和葉光富。

  1997年,山東煙臺女孩王亞平走出生活了17年的小山村。高三那年,王亞平得知空軍招女飛行員,她果斷報了名,一路過關(guān)斬將,順利收到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第一次飛行訓練,隨著飛機俯沖低飛,王亞平看到了地面上仰頭觀望的村民,看到了農(nóng)戶家的雞飛來跳去,看到了大黃狗沖著天空叫喚……“神奇而歡樂的飛行讓我深深陶醉其中!蓖鮼喥秸f。

  2003年,楊利偉乘神舟飛船首飛太空。電視機前的王亞平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中國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

  2010年,王亞平如愿成為中國航天員大隊的一員。這時,她才發(fā)現(xiàn),要面對的是超乎想象的艱苦訓練。

  初次接觸離心機訓練,王亞平感到既陌生又恐懼。游樂場驚險刺激的過山車,過載只不過是自身體重的兩三倍,而航天員的超重訓練,承受的壓力要達到自身體重的8倍。每次訓練,因為強大的牽引力,王亞平臉部肌肉嚴重變形,眼淚控制不住地向外流,但她從未按下手邊紅色的暫停鍵。

  付出終有收獲。2013年,王亞平入選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終于飛上太空,并成為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太空教師”。如今,圓滿完成神舟十三號任務(wù),王亞平身上又增添了不少“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以及首個出艙的中國女航天員。

  相比翟志剛和王亞平,葉光富是“新面孔”。雖然是首次執(zhí)行飛天任務(wù),但他并非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2016年7月7日,在意大利撒丁島,6名滿身泥土的航天員從探險6天6夜的洞穴中走出。其中,葉光富的東方面孔格外引人注目。

  洞穴訓練的目的是讓人類在未來踏上其他星球時,具備適應(yīng)陌生環(huán)境的能力。葉光富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員共同參加了歐洲空間局組織的洞穴訓練。憑借良好的綜合素質(zhì),葉光富在訓練中脫穎而出,成為擔當洞穴勘測與定向?qū)Ш饺蝿?wù)的重要角色。

  1980年9月,葉光富出生于四川成都。2010年,已是飛行員的他加入航天員隊伍。雖說“天空”與“太空”僅一字之差,但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zhuǎn)變,卻是步步艱辛。

  除了要完成基礎(chǔ)理論學習、航天環(huán)境耐力與適應(yīng)性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8大類上百門挑戰(zhàn)身心極限的科目訓練,航天員更要面對心理的煎熬和挑戰(zhàn)。與飛行員常態(tài)化的飛行任務(wù)相比,航天員在職業(yè)生涯中只有兩種狀態(tài)——飛行和準備飛行,有的航天員甚至整個職業(yè)生涯都未能實現(xiàn)飛天夢想。葉光富認為,“這個過程也是一種歷練,人生的精彩也體現(xiàn)在漫長而又艱辛的奮斗過程中!

  筑夢

  空間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一次次“天地對話”,激發(fā)一個又一個航天夢、科技夢。

  2022年新年第一天,“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拉開帷幕。神舟十三號乘組與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約500名青年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青年學生踴躍舉手提問:“執(zhí)行有風險的任務(wù)時,心情是什么樣的?”“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如何面對?”……

  航天員的回答聲情并茂:“航天員大隊的門楣上,有8個大字——‘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愛國主義永遠是激勵我們飛天的動力源泉”“在太空中我們身體雖然失重,但是我們的心里卻非常踏實”……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學生譚祖瑋說,通過參加對話活動,深刻感受到航天員們對夢想的執(zhí)著和對航天事業(yè)的熱愛,青年學子一定能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guān)、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

  活動期間,航天員還為青年學生們直播了“太空畫展”。

  2021年10月14日,在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一名來自新疆的小女孩告訴即將出征的王亞平:“小朋友們給您和乘組準備了一份‘神秘禮物’,已經(jīng)送達空間站,希望您能喜歡!

  2個多月后,3名航天員如約開啟了這份“神秘禮物”——20多幅由中西部地區(qū)青少年創(chuàng)作的太空主題繪畫作品。驚喜之余,航天員們決定在空間站里舉辦一場天宮畫展。

  畫作稚嫩但飽含真情。一幅名為《火星人到地球》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作品說明寫道:“快看,火星人來到了十八洞村參觀!”這幅作品出自12歲的龍欣雨之手,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經(jīng)過精準扶貧,村民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我想讓航天員們看到我們家鄉(xiāng)的美!饼埿烙暾f。

  在孩子們的眼中,3名航天員是和藹可親的“太空教師”。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三號乘組進行了兩次精彩的太空授課。

  一個黃色陀螺旋轉(zhuǎn)著出現(xiàn)在直播畫面中,王亞平的聲音響起:“太空探索永無止境,隨著不斷旋轉(zhuǎn)的陀螺,我們已經(jīng)從神舟十號任務(wù),進入到了空間站時代。歡迎來到‘天宮課堂’!”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這是時隔8年之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

  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3位“太空教師”演示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的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xiàn)象,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

  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的“上課鈴”響起!疤仗剿饔罒o止境……”在鏡頭中,王亞平的面孔和聲音再次出現(xiàn),3名航天員身著藍色工作服站成一排。

  3位“太空教師”演示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還介紹了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

  太空授課傳播普及了空間科學知識,在億萬青少年心里播撒下科學的種子。2013年6月20日,身為神舟十號航天員的王亞平,在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協(xié)助下進行了太空授課,這是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澳菚r,我看了王亞平老師的太空課堂,當時我在讀小學四年級,印象最深的就是陀螺實驗,很震撼!”湖北武漢六中學生張書鋮說。從那時起,他心里埋下了一顆飛天的種子,后來,他報考了武漢六中航空實驗班,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了一步。時隔8年后,太空課堂再次開講,張書鋮與同學們準備好了各種實驗器材,與“太空教師”同步實驗,探索“天地”差異。

  征途

  6個月的太空生活轉(zhuǎn)瞬即逝。航天員們整理艙內(nèi)設(shè)備器材,分門別類歸置各類物品,對艙內(nèi)環(huán)境進行全面清潔維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回家的準備工作。

  4月15日晚,3名航天員向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戀戀不舍地回到飛船返回艙。16日0時44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太空出差三人組”踏上歸程。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員能夠更快更舒適地安全返回地面。“黑障區(qū)”是令人揪心的一段旅程。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與周圍空氣激烈摩擦,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電離氣體層,這個氣體層包裹在返回艙表面,隔絕了返回艙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通信聯(lián)絡(luò),形成通信“黑障區(qū)”。16日上午,返回艙成功穿越“黑障區(qū)”,進入著陸場上空,巨大的主降落傘迅速打開。

  16日9時56分,返回艙成功著陸。11時5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tài)良好。

  翟志剛首先出艙,坐上地面人員為其準備的航天員專用座椅。“感覺非常良好,向祖國和人民報告,我們圓滿完成‘神十三’飛行任務(wù)!”翟志剛在現(xiàn)場接受采訪時說。

  王亞平面帶微笑向大家報平安,并對著鏡頭告訴女兒:“摘星星的媽媽回來啦!”

  葉光富最后出艙,面對人群做了“點贊”“比心”的手勢。“我也實現(xiàn)了飛天夢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國報到!”葉光富說。

  太空浩瀚,征途漫漫,中國航天又站上了新起點。4月17日,在國務(wù)院新聞辦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為關(guān)鍵技術(shù)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wù)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guān)鍵技術(shù)驗證階段的完美收官,2022年是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決戰(zhàn)決勝之年。

  今年年內(nèi),中國將發(fā)射問天和夢天2個空間站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2艘載人飛船、天舟四號和天舟五號2艘貨運飛船,同時還將首次實現(xiàn)6名中國航天員同時在軌。中國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多開拓性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