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蓉(右)和女兒
兩年多來,44歲的崔俊蓉生活因微信變得更有詩意,原來她每天堅持寫一首“微信詩”,或直抒胸臆,或白描生活,或記錄感悟……
寫詩的動力來自哪里?因為正上高中的女兒住校了,不能天天見面,崔俊蓉便把“微信詩”曬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與女兒分享生活點滴,“這也是一種陪伴的方式。”沒想到,近日由女兒作序,《崔俊蓉@在路上2014微信集:沙漏的時光》出版了,書中長長短短的小詩、隨筆、散文有近9萬字。
職業(yè)律師愛上寫詩
崔俊蓉是位律政佳人,1992年開始從事律師職業(yè),至今已有23年了。表面看起來,律師跟文學不搭界,但因為熱愛生活,因為有了方便的網(wǎng)絡表達途徑,崔俊蓉重拾中學時代寫日記的愛好,每天拿著手機創(chuàng)作,堅持在“朋友圈”發(fā)心情。
翻開《沙漏的時光》,目錄上顯示有7卷,分別是“生活的行板”、“天地大美”、“工作的苦樂”、“旅游的意義”、“藝術的馨香”、“思緒的凝結(jié)”、“分享的收獲”。
“鳥未醒雞已鳴,推開窗,能聞到青草、銀桂的清香。回歸軌道,又開始,循環(huán)往復慣性的前行;但心中,盛開著詩意的遠方。早安!”這是去年2月7日崔俊蓉在朋友圈發(fā)的問候,被編在“生活的行板”一節(jié)。崔俊蓉說:“那些年,喜歡詩人傅天琳的詩,清新而深刻,自己寫的不過是記錄生活的隨筆。雖然追求語言的表達美,有時遣詞造句也會進行一番打磨,但遠遠達不到詩的境界!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zhuǎn)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