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校園應該以充分保障教學秩序為前提,這也正是為了讓全社會能夠更好地共享大學的知識產(chǎn)出
這段時間,一條“一家四口坐快遞車混進清華校園”的新聞廣泛流傳,折射出暑期名校游的現(xiàn)狀。烈日炎炎,北大、清華等名校又成了游覽勝地。一種相聚,兩處焦慮:游客排著漫漫長隊,學校想著如何有序。
看名校,考名校,參觀者中最多的還是帶著孩子來的家長,背后折射的是普遍的名校情結。從體驗教育的角度看,一次成功的體驗,可能勝過十次無效的說教。通過帶孩子感受名校風采,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這與其說是名校迷信,不如說是一種正常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人之常情,也無可厚非。
然而,與一些國外大學城相比,國內(nèi)不少高校的空間承載力較弱,況且暑期還有不少師生在校工作學習,學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有限開放。比如北大,團隊進校只能預約,個人只能排隊進入。如此一來,進校就變成了稀缺資源,給黃牛生意留下了空間。但即便限流,校園的正常學習、生活秩序仍然受到擠壓,給學校管理帶來不小壓力。就像每年武漢大學櫻花節(jié),總是因人滿為患成了“櫻花劫”,武大不得不為學生開辟專用通道。
優(yōu)質(zhì)資源永遠稀缺,這是公理,無論升學還是參觀,名校校門總比社會需求要窄。學校有苦衷,游客則有怨氣:“憑什么不讓自由進?北大清華可是全國人民的。”確實,高校的教育經(jīng)費主要來自財政開支,最終由納稅人買單。但是,公立大學的公共性并不等于資源共享的任意性。如何平衡公立大學的公益屬性和校園秩序,既順應人們的參觀訴求,也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需要回到對大學本質(zhì)的思考上來。大學何為?培養(yǎng)人才為上,輸出智識為重。這也是名校被仰視的根本原因。一旦基本的教學秩序得不到保障,對于全社會來說,就會因共享泛濫而變得不經(jīng)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人們說“北大清華是全國人民的”,指向的不僅是游覽北大的未名湖畔、清華的荷塘月色,更應是教育機會向普通人敞開以及知識產(chǎn)出的普惠。正因此,比有形的游覽更有價值的,是無形的知識共享與智慧啟迪。參觀校園應該以充分保障教學秩序為前提,這也正是為了讓全社會能夠更好地共享大學的知識產(chǎn)出與心靈產(chǎn)值。
更應看到,名校游樂此不疲,反映著人們對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向往。讀懂深層需求,方能找到拓寬名校大門的鑰匙。一方面,進一步在教育均等化方面發(fā)力,做大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時不我待;另一方面,也需要名校能夠進一步發(fā)揮網(wǎng)絡公開課的功效,讓沒有圍墻的校園能夠為社會共享。比起有形的校園,這樣的共享“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當這種共享變得唾手可得,名校的大門是否為游客拓寬,可能就會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