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近一年的埃及動蕩,不但徹底改變了埃及的政治格局,也嚴重沖擊著埃及固有的文化格局。在這個尼羅河畔的古老國度,年輕人的文化生活面臨重新抉擇,也出現(xiàn)了不同于往昔的全新變化。
動蕩沖擊文化生態(tài)
政治動蕩之際,文化被擠向邊緣,這是埃及去年一度呈現(xiàn)的景象。已經準備就緒、即將開幕的第四十三屆開羅國際書展半途而廢,一年一度的開羅國際電影展也因為局勢不穩(wěn)而被束之高閣,而最大的沖擊表現(xiàn)在埃及年輕人的文化觀念。
“雖然埃及動蕩并非外界直接作用的結果,但埃及青年的觀念趨向于西方化,這是促使他們走上街頭、并最終推翻前政權的重要誘因之一!卑<爸枷爰、作家紹基·賈拉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鞭辟入里地說。
賈拉勒強調,西方所宣揚的文化和價值觀,是不少年輕人所向往的。但如今,當一切都發(fā)生改變之后,“埃及青年人在文化取舍上又陷入茫然之中”。他認為,一方面,對于穆斯林兄弟會和更為保守的薩拉菲派登上政治舞臺,埃及“革命青年聯(lián)盟”成員不屑一顧,甚至心生鄙夷;另一方面,他們在吸取新知識和觀念的時候雖然實際上在向西方靠攏,但是對西方文化還是本能地產生一些抵觸情緒,生怕被指責為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的追隨者。記者在埃及的所見所聞,也印證了賈拉勒所言不虛。
年輕人追求新思想
“薩拉菲”一詞在阿拉伯語里是“前輩”、“先人”的意思,顧名思義,其價值觀和信仰宗旨,就是追隨祖輩的遺訓,完全按照《古蘭經》的教誨行事。
薩拉菲派在議會選舉中脫穎而出,贏得的選票僅次于穆斯林兄弟會,似乎折射著埃及社會的一種文化取向。在政治上,薩拉菲派主張以正宗的伊斯蘭教義、教規(guī)作為基本指南,以此來規(guī)范國家的政治架構和社會秩序;在日常生活中,薩拉菲派堅持奉行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反對男女一起相處,拒絕同女性握手,反對女子參政和融入當代社會。在埃及,薩拉菲派的人數(shù)目前已經超過300萬,其中不乏造詣很深的宗教界名流以及大學教授、中學老師等知識分子。據(jù)稱,薩拉菲派控制著城市和鄉(xiāng)村近5000座清真寺以及準清真寺的小型祈禱場所,這一數(shù)字占埃及全境清真寺或簡易宗教場所總數(shù)的5%左右。
不過,“革命青年聯(lián)盟”穆罕迪森區(qū)的負責人陶菲克對本報記者說,“薩拉菲”只代表過去,因為它的許多觀念和思想還都停留在歷史中。穆斯林兄弟會也存在諸多問題,除非進行大幅變革,否則穆斯林兄弟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思想也不會成為埃及年輕人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