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不再”、“迷失方向”、“危機四伏”……西方媒體近來評價其一直推崇的“金磚”印度時,這樣一些詞匯成了報道的主調。作為同樣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個亞洲大國,西方媒體一直喜歡談論印度和中國“龍象之爭”,而且認定“民主和多元化的印度必將一舉跨越中國”,西方各大公司也都紛紛擁往印度投資。但近幾個月來印度經濟下滑讓西方眼中的“金磚”一下子變成“灰磚”。 德國電視臺稱,“印度就像寶萊塢大片,但美麗的光環(huán)掩蓋了該國面臨的巨大問題”。就連之前備受贊揚的“印度式民主”,也因為關上對西方零售巨頭開放的大門而變成“印度經濟的最大障礙”。一位居住在英國的印度裔學者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印度確實存在大量問題,但這些都是老問題。以前西方拼命褒獎這個“民主大國”,但西方公司進去后卻發(fā)現(xiàn),民主也讓印度對外資限制更多,難以讓西方賺錢的印度也變得不那么美好了。
“危機四伏”的印度
“經濟正處于蕭條之中:工業(yè)生產增長停滯,通脹居高不下,貨幣跌至歷史新低,外國投資者大批撤離……這只是一個短暫的困難時期,還是光輝歲月正在消逝?”這是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寫的一篇文章,他描述的不是阿富汗或是哪個最貧困的非洲國家,而是印度。
近些天來,美歐對印度此類報道或評論層出不窮。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的報道標題就稱,“外商眼中的印度:危機四伏”。文章認為,在截至3月末的上個財年中,印度經濟增速為6.9%。盡管這一增長速度比起美歐來要強勁得多,但該文認為,這對有著數(shù)億貧困人口的印度來說“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