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日報》7月20日文章:關窗戶的國家(記者 伯恩哈德·巴爾奇)
當劉女士關窗的時候,窗戶關上了。沒有透風的縫隙,沒有晃晃悠悠的玻璃,沒有必須用繩子捆綁固定的把手!暗聡夹g”,劉女士說著豎起了兩個大拇指。
當劉女士打開窗戶的時候,窗戶打開了。而且窗戶一直開著,她無需在窗戶中間夾一個手紙芯,以免窗戶自己關上。汽車噪音、灰塵和做飯的味道從下面飄進這幢復式住宅。“德國技術”,劉女士再一次說,就好像她剛剛表演的是魔術一般。她關上窗戶,屋內一下子安靜下來。
劉女士不是技術狂人。她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就開始在北京買房,然后持有等待,直到房價翻番,然后再脫手。起初這花了整整4年時間,但后來她想到了德國技術的訣竅,這使房價升值的速度加快了幾個月的時間。她解釋說:“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的建筑質量都太糟了,以至于裝修一流的房子售價能比原價格高出很多。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德國技術是最好的,所以我的每套房子都使用了德國窗戶!
在中國,德國的形象還不成問題。過去是全球一流品質保證的“德國制造”的地位在中國一點也沒有下降。一家咨詢公司的調查結果表明,德國貨在中國人當中受到的推崇遠遠超過日本、美國、法國或者韓國的競爭對手。
在中國,甚至高昂的價格也可以成為一個優(yōu)勢。因為中國富人視德國貨為地位的象征。“德國制造”是“××制造”標簽當中的“奔馳”——對此奔馳汽車自身也有貢獻。因為德國的形象主要也是通過汽車業(yè)傳遞到中國的:奔馳、寶馬、保時捷決定了中國道路上的含金量,而中國銷售量最大的汽車品牌大眾則像征了情緒高漲的中產階級的新富足。
德國人很幸運。與日本人和美國人不同,德國人沒有給中國人的歷史記憶留下什么壞印象。雖然1897年威廉二世將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青島占為殖民地。但這次占領倒不如說給中國人留下了正面的回憶:德國人建立了中國首家啤酒廠,至今它仍是中國最大的啤酒廠。因此德國的帝國主義實驗直到今天倒不如說被作為發(fā)展援助記載下來。
尤其是在購買德國貨方面。北京太平洋購物中心家電部的一位年輕女售貨員說:“如果產品上寫著德國字樣,人們就知道自己可以信賴這一產品”
但是,如果世界供應的好東西不是很快就被復制的話,那中國就不是中國了。寫著“德國制造”的東西早就不都是德國生產的了。很多中國企業(yè)將“德國制造”的質量標志占為己有,并將它們的產品作為德國產品來銷售。蒙騙中國顧客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困難,因為很多外國品牌對他們而言畢竟都是全新的。實際上這些企業(yè)的做法往往并不違法,而是隱藏在語言的雙關性背后:因為德國在中文中的意思是道德之國,中國制造商干脆將“德”字放入名稱當中。然而,眼下中國媒體也開始關注這種欺詐行為。北京一份報紙不久前建議,在購買外國商品前人們應當上網查查它實際上到底產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