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和釋永信
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jié)期間,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將首次現(xiàn)身中國國際動漫節(jié),與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攜手出席動漫高峰論壇。蔡志忠專門寫了一篇《忍辱仙人釋永信——蔡志忠眼中的少林方丈》的文章,通過杭州網(wǎng)發(fā)布,講述了他和釋永信之間的情誼。
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fā)源地,少林武術也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武術正宗流派。但少林也因為功夫太有名而被誤解了。誠如方丈自己所言:1982年《少林寺》電影出來之后,少林功夫深入人心。人們通過少林功夫認識了少林,但人們也通過少林功夫而誤解了少林。
2006年8月31日,我代表臺灣參加在上海比賽的第四十五屆亞太杯。橋賽結束的第二天,便跟大導演袁和平和他的制片團隊和橋牌隊友們,一行三十幾人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晚間少林方丈釋永信大師在登封市天中飯店設宴接待我們。席間我問方丈說:“聽說方丈讀過EMBA?”方丈回答說:“我中學沒畢業(yè)!
據(jù)我所知,永信方丈的確中學沒畢業(yè)但他也確實有著名譽博士和特聘教授頭銜,并且是國內(nèi)外兩所大學主動找上他頒發(fā)的。當下我發(fā)現(xiàn)方丈的境界比我高多了,因為換做是我,我會據(jù)實回答:“我中學沒畢業(yè),盡管別人給我博士和教授頭銜,但我只是一個出家人!
臺灣讀者對少林寺和少林方丈的了解,大概都是通過Discovery頻道播出了很多次的“少林CEO”專題里所得到的印象。很多人誤以為少林方丈釋永信大師是個跟出家修行無關的公司經(jīng)營者,只是一個把少林寺經(jīng)營得很成功的CEO!
依我所知道的中國寺廟所在的景區(qū)歸國家旅游局管,寺廟只能經(jīng)營為讓游客參觀旅游與燒香拜佛的觀光景點,不能像臺灣道場的住持們,把自己化身為信眾的精神偶像,擁有崇拜的信徒幾百萬人。因此方丈只能透過武僧的少林功夫把少林寺很成功的推向全世界,在全球一片功夫熱的氛圍下,方丈確實把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經(jīng)營為世界知名品牌。
2002年,少林也開始著手將少林功夫申報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時為維護少林寺的名號以防假冒商品斂財,少林寺也注冊了國際專利商標。
由媒體網(wǎng)絡所流傳的新聞,把方丈看成公司經(jīng)營者而忽略了方丈佛學禪宗修行的境界,其實這只是很片面的。方丈個人的禪宗修行境界可以從他平時處世的忍辱功夫中看出來。
去年春天,有個機緣與方丈共同出席臺北的一個晚宴,席間有位學者突然問方丈說:“少林寺是禪宗祖庭,為何不好好發(fā)展禪學?”
方丈客氣地回答說:“縱觀整部景德傳燈錄,真正開悟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更是如此!蔽抑婪秸稍窘又f少林正把禪與功夫結合推展為《禪武合一》,但教授急著打斷他的話:
“誰說的?我的老師就是一個開悟者。今天臺灣習禪修行而開悟的就有很多人!”
接著那位學者便用一些佛學禪宗名詞,引經(jīng)句典的在席間高談闊論禪宗、打坐、修行等要點。巖然把自己當成開悟的禪師,把釋永信方丈視為完全不懂禪的和尚。整整二十幾分鐘禪宗高論,方丈完全默然,沒有回答只語片句,也沒看他呈現(xiàn)任何不悅情緒,雖然他是該晚宴特別接待的主客。
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fā)源地,少林功夫的靈魂是佛教禪宗智慧。方丈將禪與功夫結合,推展為《禪武合一》的境界,方丈說:“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態(tài)是禪定。《禪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為少林僧人修習功夫的目標和理想境界。禪宗講究在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xiàn)學佛的目標;功夫作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也被納入到學佛修禪的形式中。修習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禪者,禪心運武,透徹人生,內(nèi)心無礙無畏,表現(xiàn)出大智大勇的氣概。禪,賦予了少林功夫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少林功夫帶給禪者特有的輕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今天少林寺、禪、功夫都是世界品牌!少林功夫在世界上無人不知。方丈能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將一座原本殘破的寺廟發(fā)展為世界知名品牌,除了歸功于他的經(jīng)營能力,更重要的是方丈修行忍辱波羅蜜的功夫一流。他像金剛經(jīng)里被歌利王斷手斷腳割截身體而默不吭聲的忍辱仙人一樣,無論與論怎么說?大家對他如何誤解?他只是忍辱默默地做。
他說:“中國佛教界內(nèi)部對少林功夫非常瞧不起,認為少林寺只打拳不做佛事是走偏了。但如何營造一個有利于少林寺發(fā)展的環(huán)境,少林寺今天的所作所為,不僅要讓寺廟的僧人理解,讓佛教界理解,還要讓全社會理解,最終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這對我來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有緣與方丈相處四次,也談了很多人生的話題,但從沒聽他為自己辯護。
如果有人問他:“世間謗我、欺我、輕我、見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相信方丈一定會回答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他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不理會別人對他如何評價,因為他早已悟通人生的真理: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