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19日公開回應暴雨淹城質(zhì)疑,他表示,正在進行的雨污分流工程是環(huán)保工程,對于防汛作用有限。周金良同時表示,排澇防汛設施不能以極端天氣的表現(xiàn)來檢驗,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標準、辦法來檢驗,南京的排水管道設計符合國家規(guī)范。(《揚子晚報》7月20日)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將南京城從頭到腳澆了個透,于是“六月看海在武漢、七月看海在南京”——汽車成了潛水艇,隧道淹成了下水道,交通一度幾近癱瘓。然而,就在一個月之前的6月19日,“中國之聲”廣播還特地播發(fā)了一條新聞,大意就是“南京雨后一改‘澤國’景象,城市內(nèi)澇治理初見成效”。記者了解的信息是:南京市計劃自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資180億元實施水環(huán)境整治工程,其中就包括全面完成老城區(qū)及周邊地區(qū)雨污分流工程。言下之意是新工程在暴雨中功不可沒。時隔剛好一月,當?shù)刈〗ㄎ衷趦?nèi)澇后回應說:“雨污分流工程主要是環(huán)保工程,下雨是雨水,這關系到排水工程,雨水排放是通過雨水管道,而不是污水管道,是兩個不同的功能,不同管道!
最有趣的當然不是對雨污分流的辯解,而是職能部門對城市防汛的定義——“排澇防汛設施不能以極端天氣的表現(xiàn)來檢驗,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標準、辦法來檢驗,南京的排水管道設計符合國家規(guī)范”。問題是,如果城市防汛“防”的不是暴雨等極端天氣,難道它等的只是拍言情劇的毛毛雨?排水管道符合不符合國家規(guī)范不是問題的關鍵,能抵抗并消解內(nèi)澇的成因,才是城市防汛的初衷。難道只怪這老天下的是不符合“國家規(guī)范”的雨?在公眾的邏輯里,要證明排澇防汛設施是不是花架子,最好的檢驗恰恰就是“極端天氣”。道理很簡單,群眾的生命與財產(chǎn)安全,在暴雨面前顯然等不及所謂“科學的標準、辦法來檢驗”。
這大半個月以來,我國大部分城市遭遇多次強降雨,在鋪天蓋地“水漫金山”的內(nèi)澇圖景中,諸多城市搖身化為“水上威尼斯”。無處不在的內(nèi)澇,照出了城市下半身的“難言之隱”。 7月18日《人民日報》文章直言:“全國62%城市內(nèi)澇,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發(fā)展理念和政績觀。”
其實很多時候,“折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折射”了之后,眼睛被“射”疼了、心被“射”傷了,補救何在?究責何在?有則新聞可為“排澇防汛”工程的“短命”佐證:江西景德鎮(zhèn)防洪堤2002年立項建設,總投資3.58億元,目前完工不到一半,資金被挪用建景觀,已花費逾七成資金,群眾頻遭“被淹之苦”。此類“排澇防汛”建設,莫不是為救生衣做了一則最藝術、最動人的廣告?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