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jié)過后,來自河北保定的劉洪安在炸油條時,每天堅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復(fù)炸油。為讓顧客監(jiān)督,他還掛出“安全用油,杜絕復(fù)炸”的大標語,并貼出驗證方法,提供“驗油勺”,誰有疑問可隨時驗證。此事在網(wǎng)上迅速引發(fā)圍觀,網(wǎng)友對其做法大加贊賞,昵稱其為“良心油條哥”。(5月20日《新京報》)
劉洪安每天倒掉三斤左右的油,價值15塊錢,每月因此損失四五百塊錢。對很多人來說,這點錢可能微不足道,但對劉洪安這樣的小攤販來說,卻意義重大,它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生存境遇的好壞,事實上也是一道個人道德良知的分水嶺。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社會道德體系的坍塌,源自社會群體的一起起具體的生活常態(tài),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演變過程。今天你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售賣有毒有害食品,明天他會因為擔(dān)心被訛詐,而拒絕去攙扶路邊摔倒的老人……久之,“易糞相食”就成為一種社會必然,“明哲保身”也演變?yōu)橐环N社會共識。簡單點說,如果老實人總是吃虧、良知成為一種負擔(dān)的話,那么我們的道德就永遠沒有改善的希望。
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心油條哥”的個人善舉本身意義有限,而“堅持用新油后,贏利比以前多了近四分之一”才是真正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正如劉洪安所說,“我沒那么高尚,也沒那么好”,他之所以這么做,不是因為他的道德境界比別人高多少,而是在于他比別人更聰明一點,目光更遠一點。
在一個問題食品頻現(xiàn)的年代,人們對“良心油條哥”的追捧和支持,不單單是對良心的一種呵護和褒獎,其實更是基于個人利益的理性選擇。尤其值得珍視的是,由劉洪安打出“杜絕復(fù)炸”的標語,到“買的人多了”,這起事件已經(jīng)由個體行為上升為一種集體行為,我們的道德觀念恰到好處地形成了一次非常良性的互動。由此,我們終于看到了常識和市場力量的久違回歸:老實人并不總是吃虧,用良心做事不僅同樣可以賺錢,甚至比別人賺得更多。這種民間自發(fā)形成的道德秩序和價值觀,比之任何道德說教都更有說服力。
不奢望“良心油條哥”的善舉會被廣泛復(fù)制,但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這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一種看得見的“正能量”。很多時候,改變道德現(xiàn)狀,不在于社會大環(huán)境如何如何,而在于每個人怎么做。做一個有良心的人,或許就是一把道德的星星之火,假以時日,必將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