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guān)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莎翁何以“鮮活”在英國

2017年02月10日 11:11: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往年正月初五,很多人都是在鞭炮聲中“迎財神”,今年卻有《中國詩詞大會》讓我們忘記眼前的茍且,遨游于詩與遠方。這檔節(jié)目似一泉清流,卻有萬鈞之勢,引得大江南北熱議。節(jié)目所涉詩詞,多半是中學階段背誦過的,可能是我自身鄙陋,當時無法感受其美,但活在當下,我必須感謝那些曾經(jīng)背過的詩詞,濯洗了我的眼睛。

  前幾日與朋友飲酒,席間談及語言文字,朋友說,只有書寫的文字才具備凝視的可能,也正是凝視的可能使審美變得可以發(fā)生。口語通常都是不美的,因為口語天生就是為了“日用常行”,脫離不開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但詩歌除外。從《詩經(jīng)》始,風雅頌中有說,“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這里的“風”就是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詩歌。詩歌之美,不在考試,而在凈化靈魂?鬃右舱f: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

  詩歌的作用,不僅是對于某一國人,對于全人類的意義也是如此。去年恰逢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我有幸前去The Globe Theater去現(xiàn)場觀摩了一場戲劇表演。休息間隙,我四下打望,劇場中好似一個眾生相的縮影,男女老少都被莎翁的戲劇所吸引。美國著名學者Harold Bloom也將莎翁冠以“人類的發(fā)明者(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的稱呼。但如果仔細探尋莎士比亞的身世和創(chuàng)作,不得不說,他的此等名頭是一代一代的觀眾與讀者賦予他的新生。

  在文學史上,莎士比亞的身份本就是一樁懸案,是否真實存在過這個人、現(xiàn)有的莎劇作品是否就是此人所著,學界眾說紛紜,真相撲朔迷離。其創(chuàng)作的140多首十四行詩以及38部戲劇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當中的確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這樣的名段、“四大悲劇”的巔峰,但也有他早期戲劇中為票房收入迎合庸眾所編寫的黃色橋段。但是,為何莎翁作品能如此廣為流傳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微探究竟之后再來反觀《中國詩詞大會》。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