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臺灣同受其害。老百姓日子難過,臺當局向民眾發(fā)放消費券,民進黨不敢和人民作對,卻還要和臺當局作對,用“現(xiàn)金取代消費券”做技術性杯葛(杯葛:英語BOYEATT的音譯,集體抵制之意)。
臺媒《中央日報》網(wǎng)絡版今天發(fā)表專欄評論指出,臺當局已經(jīng)清楚說明:既然名為“消費券”,目的就是為了刺激消費;簡言之,要大家去花錢,不是拿去存起來。發(fā)放現(xiàn)金,卻可能由消費變儲蓄。日本比臺灣早發(fā)放消費券,但因為管制不良,以致有百分之六十五化消費為儲蓄,對刺激消費沒有太大效果。
評論還說,臺灣民眾的儲蓄率高居全球第四,表示有很多人抱著錢不肯花。儲蓄相對浪費是好事,但對正常合理的消費卻未必是好事。錢不在市場流通,經(jīng)濟怎么活絡得起來?
評論表示,的確有人舍不得花,因為錢之于他們,還有比消費更重要的用處。那就牽涉到認知問題,即是:“消費券”和內政部的“近貧項目”是兩回事;生計無著,有一定的救濟管道,這三千六百元新臺幣,是請接受者拿去花的。
不妨視消費券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既然指定的用途是“花”,那就在“花”上動腦筋,譬如年菜豐盛一些,或者利用年假全家出去旅游,平時想買卻下不了手的東西,有人代付了三千六百元新臺幣,這回可以買回家了。
文章最后說,花錢的人當然高興,商人有顧客涌現(xiàn),也同樣高興,一張消費券能造成市場活絡、社會一片喜氣,這么好的事,民進黨還搗亂,這個民進黨“愛臺灣”,愛到哪里去了?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