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疫情考驗之下中國大陸逆襲,凸顯“脫鉤論”謬誤

2020年03月11日 18:0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中時電子報”10日發(fā)表評論說,大陸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趨緩,顯見疫情已經出現轉折,但在其它國家出現擴散。敏感的金融市場最能反映這現象:歐美股市近乎崩盤,大陸股市則回升到疫情爆發(fā)前水準;美元指數懸崖式下跌,人民幣則連續(xù)升值,趨勢向上。

  全球經濟相互依賴

  這轉折正可檢視之前大陸疫情高峰期的誤判:部分人士認為跨國企業(yè)將思考遷移大陸的供應鏈,正是加速“經濟脫鉤”的時機。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即認為,這將有助于加快就業(yè)崗位“回歸北美”的步伐;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則視疫情為“對美國允許太多任務廠遷到美國以外地方生產的嚴酷提醒”。臺灣同樣也有人認為大陸經濟將“崩潰”,主張應趁此機會推動兩岸“脫鉤”或“脫鏈”,鼓勵臺商遷離大陸。

  事實上,新冠疫情見證的是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最初中國大陸為因應疫情暫停經濟活動,全球諸多產業(yè)因而面臨斷鏈或缺貨危機,這正是看清了全球制造業(yè)對大陸的依賴。

  美國即赫然發(fā)現,藥品市場97%的抗生素來自大陸,眾議員茨勒因而認為這將“有礙大國競爭”,因為“如果我們與中國發(fā)生沖突,中國可以利用這情況對付我們”。

  但當疫情全球擴散后金融形勢的巨幅波動,則諭示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2月下旬IMF下修全球經濟成長估值0.1個百分點到3.2%,日前再修正認為將低于去年的2.9%。OECD則直接下調至2.4%。如果以2018年全球經濟規(guī)模84.835兆美元為母數,每降0.1個百分點即表示經濟損失848億美金。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的影響不在疫病本身而是恐慌?只判睦硪环矫媸剐枨鬁p少,包括消費與旅行,另一方面波及供給,包括生產與物流。因而運輸的減少可視為最具體的經損指標。國際航空運輸協(xié)會(IATA)原本估計全球航空業(yè)的營收損失為290億美元,日前修正為630億美元至1130億美元,具體視疫情發(fā)展而定。

  忽略地緣政治風險

  龐大的人流與物流說明全球分工的經濟互賴現象。政治考慮的“脫鉤論”忽視這些經濟規(guī)律的基礎。國際貿易是基于比較利益法則創(chuàng)造利潤,透過“市場機制”那只不可見的手自然形成全球分工。

  因此,認為大陸疫情將會讓跨國企業(yè)遷移供應鏈是不合邏輯的。企業(yè)或許會尋求第2或第3供應地以分散風險,但不會放棄大陸的生產優(yōu)勢,這在中美貿易戰(zhàn)期間已通過檢驗。

  大陸制造業(yè)累積的經驗與實力,即便在高關稅下仍有優(yōu)勢,美國進口商很難甚至無法找到替代者。這次疫情證明,即便出口商為避關稅而將最后產品的組裝遷移,原料與中間產品的供應鏈仍在中國大陸。疫情發(fā)展的轉折則說明疫病的全球性風險,遷廠沒有意義。

  然而“脫鉤論”真正的盲點,主要是忽略了經濟脫鉤的地緣政治風險!盎ベ嚴碚摗敝赋鼋洕ベ噷H政治有重要的穩(wěn)定作用。從美國國會議員認為依賴大陸藥品“有礙大國競爭”的論述,說明經濟互賴可限制大國軍事冒險,因為造成的損失將比所得到的利益更大。

  這也就是說,如果中美真的“經濟脫鉤”,或兩岸“脫鉤、脫鏈”,臺海爆發(fā)武裝沖突的機率將遠高于現在的經濟互賴。政治性的操作經濟“硬脫鉤”不僅傷害人民經濟福祉,也潛藏地緣政治風險。從意識形態(tài)解讀疫情與經濟是謬誤的,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務必謹慎。(編輯:李杰)

[責任編輯:李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tài)|轉載申請|聯系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