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近年臺灣外來投資持續(xù)衰退,外來投資(FDI)存量占GDP比13%,遠低于全球平均值33.6%,2015年臺灣外來投資金額排名亞洲倒數第三。臺灣《旺報》今日發(fā)表社論指出,蔡當局管制陸資的政策思維及作法,實應與時俱進。于今之計,蔡當局應該順應陸資國際化潮流,改變心態(tài),對陸資從嚴管轉為寬容。若是一昧框限,必然和陸資常有無謂攻防,亦減少了陸資來臺的機會,何必如此?
社論摘編如下:
近年臺灣外來投資持續(xù)衰退,外來投資(FDI)存量占GDP比13%,遠低于全球平均值33.6%,2015年臺灣外來投資金額排名亞洲倒數第三。蔡當局為吸引外資入臺,臺當局“經濟部”3位次長決定帶領招商團分赴日本、美國、歐洲等地招商。不過,大陸排除在招商范圍之外,臺當局又對陸資入臺設下重重限制。
臺當局“經濟部”宣布,沈榮津、王美花、楊偉甫3位次長將率領招商團,依序于7月底、8月初、10月中分赴日本、美國、歐洲。這波招商行動是配合蔡當局“5加2”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計劃,鎖定離岸風機、生醫(yī)化工、半導體、智能機械、云端、軌道交通等產業(yè)。
世人皆知,大陸是臺灣最重要經貿往來對象,但蔡當局并不歡迎陸商投資臺灣,對一些所謂敏感產業(yè)入臺投資更是嚴格把關。譬如IC設計等特定高科技產業(yè),完全禁止陸商投資;房地產物業(yè)也對陸資縛手綁腳。還有一些合乎開放規(guī)定的陸資申請案件,卻被我方以“安全疑慮”或“可能影響相關產業(yè)自主性”等莫須有理由擋關。不但沒有一致審核標準,還未審先認定陸資不懷好意,這種零和思維和陰謀論,讓外資卻步。
但蔡當局忽略了,大陸已是全球赴外投資佼佼者;去年新增赴外直接投資連同并購參股外企金額,超過1千億美元。陸資目前在大陸境外產業(yè)體系的總“存量”,肯定是以兆美元計。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和地區(qū)企業(yè)含有“陸資成分”者,已相當可觀。換言之,外國企業(yè)屬陸資全資擁有或陸資參股等案例,比比皆是、到處可見。
去年底大陸當局開始緊縮外匯管理,今年上半年陸資外投新增數量有所降低,但這應只是暫時現象。大陸當局鼓勵企業(yè)“走出去”、強化全球布局政策并未改變,陸資外投后勁依然十足,未來只要大陸外匯供需恢復正常,海外投資很快會重現熱絡。
如同俗諺所說,人兩腳錢四腳,陸資當前正在全球各地流動,自然有很多變通管道流進臺灣,而讓蔡當局這方面的行政管理機制“防不勝防”。于今之計,蔡當局應該順應陸資國際化潮流,改變心態(tài),對陸資從嚴管轉為寬容。第一步,可以表態(tài)歡迎外來投資結合度較高、擁有先進科技的陸企來臺投資,并引導其與臺灣本土企業(yè)合作研發(fā),及共同開發(fā)全球市場。第二步,則是全面檢討當前審查陸資入臺及管理陸資在臺營運的相關“法令”,去掉不合時宜的部分。
數月前,有家臺灣電聲大廠的陸資入股案,被投審會以其可能沖擊臺灣相關產業(yè)為由加以否決,但該大廠另辟蹊徑,將其大陸廠部分股權賣給原本要來臺入股的陸企,同樣達成雙方互相持股、深化合作目的。當初投審會的擋關,有必要嗎?
蔡當局管制陸資的政策思維及作法,實應與時俱進。若是一昧框限,必然和陸資常有無謂攻防,亦減少了陸資來臺的機會,何必如此?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