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火過電視劇 人文情懷是王道

時間:2012-05-28 1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7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2日晚結(jié)束在央視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讓人回味無窮。在食品工業(yè)化時代,人們仿佛又從該片中找到了對傳統(tǒng)美食的熱情和敬意。該片也讓央視一套每晚10點半的收視率超過同時段的電視劇。有關(guān)專家認為,其成功之處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懷。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教授、著名紀錄片學者張同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選材具有高度的大眾性,所謂“食色性也”,不分階層、不分民族、不分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所以它能獲得最廣泛的認同,也就有了最廣泛的觀眾基礎(chǔ)。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貫穿全篇的人文情懷。和該片總導(dǎo)演陳曉卿是朋友的張同道說,陳曉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這種概念帶到作品里,從普通食物中提煉人生情懷,他很早就想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終于在去年3月付諸實施,成片過程也異常艱辛。

  據(jù)了解,該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在一年多時間里,選取了中國最具美食風味的60多個點,從城市到鄉(xiāng)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時記錄了一段段歷史。陳曉卿表示,這個片子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希望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看到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

  香菇灌湯包、西湖醋魚、蔥燒海參、剁椒魚頭……一道道美食背后是勞作者的艱辛,是中國歷史的變遷。張同道認為,比如蒙古人怎么遷移,遷移后怎么對食品進行改造適應(yīng)當?shù)氐臍夂颍@其中不知不覺滲透的是一種歷史。片中的食物大多是偏遠地區(qū)的傳統(tǒng)工藝,更能讓人們回歸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中國人怎么把豆子變成豆?jié){、豆腐、豆絲等,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在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是一種情懷,還有那種縈繞心頭的鄉(xiāng)愁都會被片中的美食勾起。

  張同道說,“鄉(xiāng)愁”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nèi)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xiāng)的東西,最好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渡嗉馍系闹袊饭雌鸬牟还馐菍γ朗车拇瓜,還有流淚的沖動。

  “因為愛中國飲食,所以更愛中國!痹撈岩慌呀(jīng)不常看電視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電視機前,收到了傳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沒有的效果,也許這是該片的“意外收獲”。

  據(jù)報道,第65屆戛納電影節(jié)組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曾特意點名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片花。其海外單集銷價也有望超過《故宮》保持的單集最高5到6萬美元紀錄。陳曉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紀錄片市場分類里,美食旅游類節(jié)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譽海外,用美食講述百味人生,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討論一個國家的變遷,“這是中國真正軟實力所在,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達到全世界!

編輯:張潔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