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一種“自我約束法”。獨身自處、無人監(jiān)督時,少了外界的壓力、沒有他人的監(jiān)督,這個時候,最見修為。沒有比隱蔽處更易見的,沒有比細節(jié)處更明顯的。
對于黨員干部,慎獨是一種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diào),黨員干部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舉案三尺有綱紀,黨紀國法并不會因為沒人看見而不在場。時刻慎獨慎微,才能防止繩從細處斷,真正做到“誠于中”“形于外”。
東漢安帝時,縣令王密為感謝楊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懷金十斤饋贈,被楊震拒絕。王密說:“暮夜無知者!睏钫鸫鸬溃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愧而出”。
慎獨如此,慎眾亦然,這同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自我約束。
慎眾,慎的是“從眾”。群體心理學認為,個體行為容易受群體的意識、情緒和選擇影響。容易成為烏合之眾。所以,當身處群體中時,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出淤泥而不染。
群體中容易迷失,壞生態(tài)下容易墮落,是因為“法不責眾”產(chǎn)生了“責任分散效應”。一個落馬貪官曾說,“發(fā)現(xiàn)身邊有領導干部一邊大肆收受賄賂,一邊還照升不誤時,自己慢慢地也就放松了思想防線”。貪官的“懺悔”雖有推責之嫌,卻也提出了“慎眾”的問題。他人的不良行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如果定力不強、修養(yǎng)不夠,很容易讓自己的防線也失守。
其實,慎獨也好,慎眾也罷,提出的都是一個“做好自己”的問題。在特殊的道德情境下,如果還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問。就像楊震說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做到“吾心有主”,真正應該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計、外在的壓力、制度的約束或者他人的評價,而是道德的信仰、內(nèi)心的律令,這是守德的最高境界。
無論是慎獨還是慎眾,說到底,都是一個修身、修心的過程。有了堅定的內(nèi)心、堅強的自我,無論外界是嘈雜還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則,守住本心、
做好自己!包h性教育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對于黨員干部,唯有保持理想、堅守信仰,才能在獨處時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眾人中反躬自問、自反而縮,從“不能”“不敢”升級為“不想”,最終“從心所欲不逾矩”。兩學一做,為我們提出了要求,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不斷的完善自己,用三嚴三實要求自己,定能夠守住本心,堅持做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員。(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劉珊珊)
。ū疚臑榫W(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