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教育部長”潘文忠近日出席“新移民子女教育年度成果分享會”時表示,2018年起,臺灣12年“國教”新課綱將把東南亞國家語言納為小學必選語言課之一。稱不論新住民子女還是本地學生,都能接觸到多元語言學習機會,對臺灣與“新南向”的東盟國家接軌有更多利基。對于蔡英文上臺后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民進黨當局又想出文化“新南向”策略擬助一臂之力。在12日民進黨舉辦的“新力量發(fā)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總決賽上,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也表示,希望通過音樂交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更多不同的母語”。
針對東南亞語言列入臺小學必修課一事,臺“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2018學年課綱此決定后,島內(nèi)新住民及本地學生會有更多語言學習機會,通過語言、文化相互了解,也增加了臺灣未來與“新南向”東盟國家互動機會。且隨著新住民來臺及其子女出生,可以將東南亞國家文化、語言帶進臺灣,讓臺灣更加多元、美麗及國際化,也因有這層親近關系,“為蔡英文‘總統(tǒng)’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提供與東盟國家更多聯(lián)系與溝通的機會”。同時,潘文忠還表示,臺灣高教也要朝此方向發(fā)展,2017學年大學也開設了許多東南亞語言課程,未來還將開設與東南亞國家有關課程,且不限于語言、文化等。
另據(jù)臺灣“中央社”12日報道,自今年9月起,民進黨在島內(nèi)各地舉辦“新力量發(fā)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在12日舉行的活動總決賽上,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稱,從9月到12月,各縣市舉辦212組比賽,有24組脫穎而出,13組來自越南,9組來自印尼,1組來自泰國,1組來自菲律賓。她表示,“不管你是從哪個國家來到臺灣,臺灣這個大家庭都歡迎你”,臺灣人民也非常期待學習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希望通過歌曲比賽、音樂交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更多不同的母語”。
對此,蔡英文在出席歌唱比賽時表示,“每位新住民都是臺灣的一份子,每一位新臺灣之子也都是臺灣未來的希望,這些孩子了解臺灣,也了解東南亞,臺灣要讓他們都能夠發(fā)揮優(yōu)勢,有最好發(fā)展。新住民孩子們從小就講媽媽的話、唱母語歌,不但能傳承上一代文化,也更能認同雙重血緣的身分,這就是臺灣未來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從小學教材改革到“新力量發(fā)聲”歌唱比賽,蔡英文當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正在變相扎根,據(jù)臺灣《自由時報》報道,部分“立委”擔憂島內(nèi)師資、教材淮備不及,“立委”林麗蟬就質(zhì)疑,2018年課綱就要上路了“但兩千名師資、七國語言教材淮備好了嗎?希望‘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配套得盡快跟上實際狀況!
而針對蔡英文當局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鼓勵年輕人學習東南亞語言,臺灣學生并不買賬。日前,金車文教基金會一項調(diào)查顯示,僅有2.4%的臺灣學生,認為需加強東南亞語。
該問卷問及“你認為國人最需加強的語言能力是?”,其中,67.3%的學生選擇英語,日韓語為13.6%,中文10.3%,歐洲語5.7%,東南亞語僅2.4%。
同時,問卷調(diào)查也問到,臺青少年眼中對臺“友善國家”或是在經(jīng)貿(mào)發(fā)展等議題的重要國家中,選擇東南亞國家的比例都敬陪末座。
對此,環(huán)球網(wǎng)記者采訪了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劉相平表示,蔡英文上臺后力推“新南向政策”,但技術層面無優(yōu)勢,經(jīng)貿(mào)領域也舉步維艱,但蔡向島內(nèi)民眾的承諾必須要有所動作,因此從教育入手,將東南亞語言列入臺小學必修課,算是蔡英文向民眾做了一個交代,也有“臨時抱佛腳”之嫌。
劉相平表示,讓語言為政治服務,是民進黨當局此次文化“新南向”策略的初衷之一,但作用并不明顯,也不會對蔡英文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有多大幫助,只是為臺當局在東南亞地區(qū)所望達成的經(jīng)濟目的和政治目的規(guī)避風險而已。
針對蔡英文“新南向”政策被指系為降低對大陸依賴,劉相平強調(diào),兩岸合作交流的基礎是“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經(jīng)貿(mào)往來不需要“語言成本”。臺當局“舍近求遠”“舍便利求復雜”的政治目的和用心是行不通的 ,也只會事倍功半。
據(jù)臺灣《旺報》此前報道,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宣布之后即遭多方批評,被認為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是“黑機關”。且隨著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宮并揚言反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蔡英文將臺灣經(jīng)貿(mào)布局重心全押在TPP及“新南向”政策的布局恐隨特朗普上臺面臨全線崩盤窘境。特朗普選前已預告“美國優(yōu)先”,奧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也受到挑戰(zhàn)。不少學者專家表示,一旦美國在亞太區(qū)域平衡的角色退縮,大陸領導地位可能提升,臺灣力推的“新南向”政策,將面臨更多挑戰(zhàn)。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