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馬英九先生本人是第一代的保釣,是老保釣,他很清楚釣魚島問題的來龍去脈……”
香港保釣人士15日成功登上釣魚島,島內民眾歡呼之余,也對馬英九當局在保釣問題上的低調態(tài)度、弱勢作為表達了不滿。
“身為1971年的保釣愛國青年,為何現在掌握陸?杖姶髾嗟哪,居然連派艘海巡艦向日本抗議都不肯呢?”保釣人士的質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馬英九在這個圈子里有著特殊的 “江湖地位”———曾被稱為 “保釣急先鋒”、“保釣熱血青年”,大家都了解他一直有著濃重的釣魚島情結。
學生時代已是“保釣先鋒”
“徹夜畫海報,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邊流淚一邊工作;爾后,甚至還參與街頭示威,拿起雞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車……”
在自傳中,馬英九曾如此描述年輕時的保釣經歷,稱自己“是一個參加保釣活動,在校園吶喊、在報端撰文、在街頭示威的憤怒青年”。
“保釣運動”始于1971年,而馬英九正是第一代組織者和參與者。
“保釣運動”緣于1970年8月12日美國駐日本使館的一個聲明,該聲明稱美國政府準備在一年之后將釣魚島與琉球一并交還日本。此事迅速引起美國華僑以及在美中國留學生的極大憤慨,第一次“保釣運動”由此興起。當時還是臺灣大學學生的馬英九,恰好正在參加臺灣學生領袖訪美活動,很快參與了保釣活動并將這種運動帶回臺灣。
返臺后,臺大學生串聯島內高!6·17保釣大游行”,馬英九積極參與并組織該次活動,當天義憤填膺走在隊伍最前列。他還到松山機場包圍日本特使車隊進行抗議,高舉標語與持槍“憲兵”對峙的他,隔天還登上英文報紙。
“保釣先鋒”,正是馬英九登上島內政治舞臺的第一個身份。
留美深入鉆研保釣理論
1974年2月,馬英九等參與 “保釣運動”的學生領袖,都取得國民黨中山學術獎學金并赴美國深造。在美留學期間,馬英九加入了親國民黨的“保釣運動”學生組織。
事實上,馬英九不僅是積極的“保釣”行動派,還是一位認真的釣魚島問題理論研究者。他的哈佛大學國際法博士論文——— 《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研究的就是關于釣魚島問題,這也是臺灣首個研究釣魚島問題的學術作品。馬英九返臺至政治大學教書時,又在這篇英文論文的基礎上,對釣魚島問題深入研究,并于1986年出版《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一書,該書系統(tǒng)論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法理依據。
2003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以國際法學會理事長身份出席了“第二屆釣魚島列嶼學術研討會”,并發(fā)表一篇非常專業(yè)的“保釣”論文。在演講時,他深情表示:“三十年來我一直有一個夢想,期望有一天能到國際法院,代表中國參加這個訴訟,捍衛(wèi)釣魚臺(即釣魚島)主權,這個夢想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實現,也許以后也沒有這個機會,但是我們還是要做好這個準備,法律的、歷史的、地理的、地質的資料通通要做好準備!
從政未忘“保釣”使命
雖然在政治路上越走越高,但馬英九對“保釣”運動的熱情始終沒有減退。
2005年,日本挑起釣魚島糾紛,陳水扁以“非主權爭議”為由示弱,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馬英九罕見重話批評:“一個 ‘政府’‘對外’交涉不強硬,永遠會被人家耍!”他甚至公開宣稱,臺灣應不惜一戰(zhàn),逼日本談判。4個月后,在臺灣光復60周年之際,馬英九又在紀念活動中特地納入“水祭釣魚島”活動。
2008年6月10日,一艘臺灣船在釣魚島附近被日巡邏艦撞沉,盡管日方很快釋放了被扣留的船長并表示愿意賠償,但剛剛上臺的馬英九立即嚴正抗議并召回“駐日代表”,此后又派出9艘海巡艦船為保釣船護航,幫助保釣船成功駛入釣魚島水域并繞島一周,這也是1971年以來臺灣官方艦船首次進入釣魚島海域。
近日,馬英九又提出5條“東海和平倡議”,被外界視為在釣魚島問題上力求有所作為的強烈宣示。
“(保釣)努力并不是沒有價值的,要讓這個議題保持爭議狀態(tài),保留我們的權利,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來解決…… ‘保釣運動’真正的意義,就是讓下一代也關心,這個問題才有一天會朝我們希望的方向解決!
這是馬英九在保釣學術研討會上的原話,也是一個“老保釣者”的懇切心聲。(劉強)(《海峽導報》)
[ 責任編輯:杜美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