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福建在高雄舉辦家庭用品博覽會促兩岸交流

2007年10月08日 12:56 來源: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國慶前夕,為期4天的“2007海峽兩岸(福建)健康家庭用品博覽會”在高雄市工商展覽中心圓滿落幕。這是福建省首次、也是祖國大陸第一個省市組團赴臺灣南部最大城市舉辦博覽會。島內媒體稱:“這是大陸首度在南臺灣舉行的大型會展,別具意義。”

    兩岸攜手搭平臺

    臺灣南部是臺灣執(zhí)政當局民進黨的“票倉”。在民進黨當局極力推動“入聯公投”、謀求“臺獨”的背景下,我省能夠在臺灣南部最大城市舉辦展會并取得圓滿成功,意義不同尋常。許多從未到過大陸的臺灣南部民眾從中看到了海峽西岸的發(fā)展新貌,加深了對福建及祖國大陸的正面了解。前來觀展的高雄知名人士紛紛表示:“能在高雄這個特殊的地區(qū)舉辦展會,實在難得,其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

    據了解,為了辦好這個特殊的展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精心組織展會,把最精美的福建產品帶給臺灣南部民眾,擴大海西影響,促進閩臺經貿交流。省外經貿廳、省海峽商務交流協會以及承辦單位省福茂公司,全力以赴:在籌備階段,一方面,抽調業(yè)務骨干組成工作小組,克服時間緊、協調量大的困難,連續(xù)加班加點,落實籌展組展工作;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洽談工作,組織人員赴臺聯絡,邀請臺灣聯辦承辦單位前來商定展會的具體細節(jié)。在高雄辦展期間,展團團長與團部工作人員堅守展會會場,做好協調工作,及時處理、解決展會遇到的各項問題。島內聯辦承辦單位,也是全力配合,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親臨會場,坐鎮(zhèn)指揮,公司員工各司其職、堅守崗位,確保展會順利進行。

    “閩優(yōu)產品”受青睞

    本次赴臺參展的主要產品,分為健康家庭用品、工藝品、禮品、日用品、鞋帽五大類。參展產品中,有中國名牌產品龍巖喜鵲紡織、英博雪津啤酒、富隆金歐牌晴雨傘、申鷺達水龍頭,國家星火計劃項目晉江振中足健牌運動按摩踏墊,榮獲國家CE、GS、EMC等質量認證的福建天工全自動家用供水泵;還有省級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如福建丹海公司的彈簧床、莆田華閩的成品鞋、福建怡和的按摩器具、福建環(huán)科的橡膠制品、福州市福正高檔時裝彈力網布,閩侯的名牌木雕、根雕、角雕、角制品,安溪聚豐的木家具、石獅市的保健用品、福州瑞達石英鐘等。

    展會開幕后,獲得消息的當地民眾紛至沓來。據了解,展會現場直銷640萬新臺幣、折合約20萬美元,商訂各類出口合約1951.3萬美元,進口高級木雕材料30萬美元、茶葉加工新工藝技術轉讓300萬美元。

    以展為媒 廣拓商機

    在展會舉辦的“閩臺經貿交流座談會”上,臺灣學者、商界代表高度肯定辦展的意義。他們說,展會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平臺,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才能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展會期間,福建省參展企業(yè)大都找到了合作的伙伴。據不完全統(tǒng)計,商定在高雄和臺灣代理經銷福建商品的臺灣公司有35家,擬赴福建實地考察工廠、看樣訂貨的臺灣公司47家,商定與我省參展企業(yè)或有關市縣開展投資、研發(fā)合作的臺灣公司有26家。如泉州分團與高雄一家船舶公司商定合作協議,引進6000萬美元到泉州投資船舶修造項目,高雄公司近日即將來泉州進一步考察深談;福州軟件科技園產業(yè)基地參展人員與臺灣多家軟件研發(fā)公司商定達成共同研發(fā)合作項目,主要有合作開發(fā)中小企業(yè)網絡合作項目、集成電路和半導體企業(yè)信息交流與寫作平臺、集成電路生產機房無塵處理配套項目等,對推進閩臺軟件產業(yè)對接,促進我省IT產業(yè)的發(fā)展壯大,都有重要作用;廈門分團與統(tǒng)一集團關系企業(yè)達成進一步加大投資廈門便利商店的合作意向;南平分團與臺灣中華關懷老人協會商定在閩北投建“安養(yǎng)院”(養(yǎng)老院)項目;三明環(huán)宇橡膠公司、興業(yè)板業(yè)公司分別與臺灣結鼎科技公司、慶昀建設公司達成長期合作意向;龍巖分團與多家高雄企業(yè)商定引進電子、LED生產線及農業(yè)合作項目,一些臺灣客商對龍巖喜鵲紡織公司的展品很感興趣,合作愿望強烈,展會還未結束,就已趕往龍巖公司總部考察洽談。

    本次展會也引發(fā)島內媒體的高度關注。臺灣經濟日報、民眾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及東森電視、中視等臺灣主要媒體,都對展會加以報道。東森電視、臺視、經濟日報還派出記者到展會現場專訪,詳細報道了展會、展品情況,表達了以展促通,擴大兩岸交流和閩臺經貿合作的強烈愿望,在廣大臺灣民眾中引起了廣泛共鳴。(記者 陳榮富 通訊員 張世東)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