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互動:“深水區(qū)”如何試水?

2012年08月06日 08:3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伴隨著兩岸關系先易后難、先經后政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些難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島內甚至曾出現“兩岸關系的溫度沒有加熱反而趨冷”的說法。在此情形下,下一步兩岸關系如何更進一步?

  八度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兩岸關系中的政策先導作用非常顯著,剛剛在哈爾濱閉幕的第八屆論壇,這方面?zhèn)鞒鍪裁从嵪ⅲ?/p>

  政治議題

  推動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

  這次論壇觸及一些政治議題。臺灣大學副校長包宗和表示,雖然在島內還需要更多時間凝聚共識,但兩岸和平協(xié)議“從中長期來看,也是必須要走的方向”。

  臺灣工商建研會理事長吳嘉璘說,希望下屆論壇在政治探討上再走遠一點,例如兩岸可以在共同維護南海主權等事務上共同推進。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說,這次論壇“共同建議”提出循序漸進推動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如能實現,將會使兩岸關系更穩(wěn)定和制度化!按饲皟砂堕g達成的協(xié)議就像是連接雙方的高速公路,而共設綜合性辦事處就像蓋房子,更加穩(wěn)定!备咻x說。

  包宗和認為,兩岸所有交流發(fā)展當中的最根本之處還是要鞏固政治互信。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則表示,“兩岸同屬一中”是兩岸政治互信基礎提升的重要標志。未來無論是“國際空間”問題,還是軍事安全互信問題,都不是經濟類議題而是政治性議題,也不可能在ECFA框架下去解決。此時,“兩岸同屬一中”將顯示出它“打通任督二脈”的重要價值。

  臺灣媒體注意到,全國政協(xié)主席賈慶林在論壇上提出了“兩岸一國”觀點,雖然這與“兩岸一中”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島內卻引發(fā)諸多猜測和藍綠激辯。有臺灣學者稱,這很可能是大陸對臺政策的新方向。

  經濟范疇

  ECFA后續(xù)和金融成熱點

  論壇特邀嘉賓、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介紹,目前兩岸雙方業(yè)務主管部門正積極推進ECFA后續(xù)協(xié)議的商談,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xié)議已分別進行了多輪商談,爭端解決協(xié)議商談也正在推進之中。

  兩岸的多位經濟學家和官員在論壇期間表示,隨著ECFA逐漸步入“深水區(qū)”,協(xié)商面對的難點難題會越來越多。一方面需要兩岸雙方夯實基礎,另一方面不斷發(fā)揮善意,擴大胸懷,共同推進后續(xù)協(xié)商進程,惠及兩岸民眾。

  金融合作是另一個關注熱點。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希望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早日建立!拔矣薪鹑诮绲谋尘埃浅A私庳泿徘逅銠C制,對彼此都有利,可減少風險,增加效率。”他說。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指出,兩岸金融產業(yè)都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芭_灣擁有大陸所需的技術、人才與經驗,大陸亦擁有臺灣所需的市場基礎,未來雙方可望創(chuàng)造出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則認為,兩岸金融合作的過程中,應將支持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的轉型升級作為重要或優(yōu)先方向。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接受采訪時說,全球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后,兩岸共同因應挑戰(zhàn),加快升級轉型,才能因應嶄新的國際經濟局勢。

  文教領域

  建立機制化交流合作渠道

  文教交流如何落實,是近期兩岸討論熱點。許多學者認為,隨著兩岸文化交流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對口機構合作日趨密切,建立機制化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渠道應提上議程。

  中央臺辦特邀專家肖夏勇表示,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需要一個更為宏觀、完整的框架,為未來兩岸文化領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動力,為兩岸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擬定長期的發(fā)展藍圖。其中首要的,就是要加快協(xié)商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xié)議的步伐。

  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教文組召集人李建興表示,這次論壇的共同建議提出積極促進商簽教育交流與合作相關協(xié)議,“這是重要的突破和進展。”他認為,若如此做則兩岸下一代對歷史將會有共同的認知,正像“九二共識”已深入人心一樣,這都將是促進兩岸和平發(fā)展的無形力量。

  文前圖片:青少年是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未來。7月5日,“兩岸和平小天使2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隆重召開。圖為小天使們的心愿卡粘貼在和平心愿板上。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