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jīng)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wǎng)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洪秀柱就兩岸政策與朱立倫唱反調:發(fā)言以我為準

2015年06月23日 08:33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洪秀柱

  一趟訪美行程,意外鬧出國民黨準“總統(tǒng)”參選人洪秀柱與黨主席朱立倫的矛盾。臺媒普遍認為,選戰(zhàn)尚未正式開打,藍營內部磨合、互搶主導權等問題需要陣營努力克服。

  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美國在臺協(xié)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日前表示,“如果洪秀柱訪美,將給予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相同的待遇”。20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透露,7月19日國民黨全代會后將安排洪秀柱訪美,詳細時間點會與美方溝通,8月和9月都有可能。他還表示,他愿意陪洪秀柱訪美,洪也不反對訪美的想法。沒想到,洪秀柱方面隨后發(fā)聲明表示,有關兩岸與訪美議題發(fā)言,“日后以我本人或發(fā)言人為準”。等于公開和朱立倫唱反調。面對這樣的局面,國民黨秘書長李四川21日緊急滅火,稱“我們只是建議”,是否愿意去,洪秀柱有自己的考慮,“我們絕對都尊重”,絕對以她為主。22日,朱立倫表示,大家都知道有時候牙齒會咬到舌頭,沒有誰對誰錯;他自爆和洪秀柱每天都用短信傳來傳去。至于訪美的概率是否已“降到最低”,洪秀柱22日直言,“我覺得也可以這么說”。

  除朱立倫,馬英九也私下力勸洪秀柱訪美。據(jù)《中國時報》22日報道,今年4月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楊進添銜命赴美時,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與美方溝通,期待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美后,也能安排國民黨“總統(tǒng)”候選人訪問,當時就規(guī)劃7月全代會提名后,大約八九月成行。黨中央還討論備案,包括日本和德國、英國等都被列為建議出訪地點,“未料,現(xiàn)在卻意外鬧出洪與黨中央不同調的爭議”!堵(lián)合報》分析稱,朱立倫基于黨的利益考慮安排洪秀柱訪美,且歷來臺灣“總統(tǒng)”候選人都有訪美先例;但洪秀柱認為自己起跑已晚,對手蔡英文旋風訪美在前,若在八九月間訪美又可能遇上9月“習奧會”,主客觀情勢不見得有利選情。

  消息出來后,不少人對國民黨內部協(xié)調感到擔憂。有黨務人士直言和洪秀柱的默契不是很好,重量級的政治人物大多有自己的風格,相處久了自然知道如何互動,過去洪秀柱參與黨務不多,如何相處還需要時間找感覺!傲⑽绷握f,朱立倫從黨的立場做出善意安排,洪秀柱卻要以她本人為準,這會讓有心支持幫助她的人覺得熱臉貼冷屁股。“立委”吳育升則表示,訪美是溝通不良造成的錯誤,無須過度解讀;洪秀柱受到支持是因為她強烈的個人特質,黨中央不應該過度干預!堵(lián)合報》稱,“誰來主導選戰(zhàn),當洪秀柱出線后,洪朱已權力易位”,朱立倫既不參選,又不愿屈就當副手,也不可能當幕僚長,在選戰(zhàn)的發(fā)言分量將日漸削弱,只能當光桿黨主席,在此次選舉戰(zhàn)場被邊緣化。文章說,訪美一事,洪秀柱展現(xiàn)強勢作風,“洪辦指揮、黨部配合”將漸成定局,但如果雙方無法溝通,仍是“雙頭馬車”,“‘安內’時間多于‘攘外’,選情勢必雪上加霜”。

  過去臺灣“大選”期間,無論藍綠候選人,勢必對赴美訪問絡繹于途,除了去“應試”,也可借此炒熱選戰(zhàn)話題。如今洪秀柱“不走尋常路”,也在島內引發(fā)議論。國民黨“立委”江惠貞22日說,國際關系本來就不是只有美國,許多民眾已經(jīng)在問,為何臺灣“總統(tǒng)”候選人總是要在選舉前去美國應試,而不是當選之后正大光明地去?《中國時報》22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美國確實是臺灣重要盟友,卻還未達到要將其奉為“宗主國”全心侍候的地步。洪秀柱應以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特別針對兩岸關系,向華盛頓提出三個“不會”:不會維持現(xiàn)狀、不會與美一致以及不會制造問題;同時強調三個“必會”,即必會尊重各方利益、必會維護臺方權益,以及必會遵從應有誠信。作家桑品載在《聯(lián)合報》撰文稱,華盛頓雖是藍綠對決的重要戰(zhàn)場,但洪秀柱和蔡英文不同,蔡已是民進黨共主,沒有內部之憂,她的戰(zhàn)線才能順理拉到華盛頓;而洪秀柱卻還深陷在“家變”的泥淖里,如果她不能獲得國民黨支持,美國會怎樣看待她的代表性?還有分析直言,蔡英文必須訪問美國,因為民進黨的“臺獨神主牌”讓美國人不放心,加上2008年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深化了美國疑慮。而洪秀柱勝選的關鍵在中間選民,她提出的“和平協(xié)議”和“一中同表”在綠營及電視名嘴“抹紅”下,可能造成中間選民不安,“她有必要花時間與心力說清楚講明白,將之與九二共識做更清晰的連結”!经h(huán)球時報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                                             

互動社區(qū)
熱帖| 博文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wǎng)版權所有